婁璇
【摘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這幾年來也越來越重視學生們的受教育程度。英語作為學生需要掌握的科目課程中一門重要的外語課程,無論對于學生還是對于教師來說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我國目前的藝術特色高中英語課堂上,很多學生對于英語學習都出現(xiàn)排斥、無興趣、無信心等想法,因此藝術特色高中英語課堂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較差,導致英語課堂學習氛圍并不是很濃厚。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是能夠激發(fā)學生大腦潛能的重要工具,其在英語課堂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思維導圖 藝術特色高中 英語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085-01
本篇文章從研究思維導圖在藝術特色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入手,主要闡述三個相關的方面,首先分析我國目前藝術特色高中的英語課堂教學特點,其次闡述思維導圖的概念以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最后探究思維導圖如何在藝術特色高中英語教學中被有效應用。
一、我國目前藝術特色高中的英語課堂教學特點分析
藝術特色高中是中等教育中學中特殊的教育學校,這些學校主要對學生進行美術、音樂和舞蹈、主持與播音、傳媒等藝術類方面的培訓以及輔導。藝術特色高中體現(xiàn)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對學生的藝術特長方面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很多的藝術特色學校中,都存在這樣一個相似特點:藝術高中的學生藝術專業(yè)的成績往往是突出的,但是他們的文化課成績卻遠沒有藝術專業(yè)成績優(yōu)秀。很大一部分學生初中的時候就沒有打好文化課的基礎,因此到了高中階段,他們只對自己選擇的藝術類專業(yè)感興趣,從而忽略文化課的學習。因此,大部分學校的老師在對藝術生進行授課時,也只重視藝術專業(yè)的培訓,文化課的培訓力度并不是很大。
二、思維導圖的概念以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習課程,它側重于給學生表述直線性、分析性的語言,不僅如此,其語言邏輯還具有放射性的特點,因此,學生們對英語的學習過程需要一個大的框架和結構,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強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圖解工具,剛好可以為英語課程的學習提供方便快捷的學習方式,它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英語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積累,因此英語筆記非常重要,傳統(tǒng)筆記是線性文本,學生對傳統(tǒng)筆記的記憶往往是對文字進行記憶,而思維導圖卻可以幫助學生突出英語知識點的重點,使得學生的筆記層次更加清晰,幫助學生在記憶和理解過程中能夠有更多的聯(lián)想。其次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最后思維導圖可以促進授課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互動合作式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提高英語課堂的授課效率。
三、如何有效應用藝術特色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思維導圖
(一)對詞匯教學應用思維導圖
授課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應用于生詞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加強對生詞的記憶和理解,并且以一個生詞為中心,展開聯(lián)想,從而發(fā)散更多的生詞關聯(lián)詞匯,方便學生們的系統(tǒng)性記憶,比如對于frighten這個詞匯,授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用思維導圖將frighten放置中心,然后將frighten的形容詞形式的單詞以及名詞形式的單詞分別用分支來表示,這種授課模式極大地幫助學生們理解和記憶新詞匯,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二)對語法教學應用思維導圖
授課教師還可以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應用思維導圖,比如授課教師在講解虛擬語氣的語法內(nèi)容時,可以根據(jù)虛擬語氣的特征以及功能將其進行分類總結,將與這個語法相關的內(nèi)容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給同學們,使同學們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到虛擬語氣的特點和用法。
(三)對寫作教學應用思維導圖
授課教師在對學生講解寫作技巧的時候,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寫作類別以及作文格式,將每一種作文類別進行總結和概括,用思維導圖來呈現(xiàn)每一種英語作文類型的特點和寫作技巧,從而幫助同學們勾勒文章結構,方便他們對文章進行加工和修改,最后寫出標準的英語文章,從而提高學生們寫文章的效率。
四、結束語
思維導圖的應用在藝術特色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它作為一種圖解工具,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還能夠加強學生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提高學生的上課效率,同時也提高授課教師的授課效率。正是因為思維導圖有著非常多的優(yōu)勢,因此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重對思維導圖的應用,為學生們的英語學習提供強化劑。
參考文獻:
[1]趙青.論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17(12).
[2]馮韻芳.新課標理念下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 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