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3—0096—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更應培養(yǎng)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種形式,結(jié)合學生特點,對教學方式進行進一步優(yōu)化,最終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對于高年級小學生而言,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習觀念,他們希望自身的意愿得到尊重。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需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guān)注學生閱讀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另外,教師還應遵循合作性和主體性相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閱讀文章。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葉公好龍》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標注出課文中不懂的詞句,再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內(nèi)成員對這些不同的詞句進行探討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翻閱相關(guān)資料,對這些詞句進行解釋。此后,教師從每個小組中找出一名代表,將這篇文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并且說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層寓意。通過這樣的設計,對學生的思路進行指引,從而理清這篇文章的深層涵義。
二、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
語文教學不但要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要注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讀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核心內(nèi)容,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理解事物的能力。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對教學計劃進行科學設計,提前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對整篇文章進行閱讀,從文章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具體閱讀過程中深入思考,了解閱讀內(nèi)容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內(nèi)涵,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具體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要帶著感情朗讀課文,讓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共鳴。
教師對學生閱讀文章進行科學引導,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確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進行充分思考,從而深入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深層涵義。具體閱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思考“我為什么閱讀這篇文章”,“我讀的內(nèi)容是什么”等。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語文《普羅米修斯》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帶著“誰是普羅米修斯”,“在普羅米修斯身上看到了什么樣的品質(zhì)”等問題進行閱讀,通過這種引導方式,能夠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三、科學設計板塊式教學結(jié)構(gòu)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文的文體、內(nèi)容、教學目標等作為依據(jù),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板塊式劃分。第一個板塊內(nèi)容可以是多樣化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欲望。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第二個板塊是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然后向?qū)W生提問,也可以組織學生對相關(guān)問題進行小組交流,闡述自身對課文的感受,對這一板塊進行預設。需要指出閱讀的要求、閱讀目的、閱讀步驟等,主要目標是為了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第三板塊的設計主要是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探究的積極性,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點。第四板塊是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進一步延伸,開拓學生的視野。例如,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課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或者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等。對閱讀資源進行整合,雙向預設,教師和學生之間積極配合,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水平。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對事物有了自身的獨特的判斷,教師進行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需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形成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學習閱讀知識過程中積極探索,自主探究,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