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媛
摘 要:飛天乃敦煌的代表性形象,飛天的長綢之舞,是敦煌舞蹈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長綢之舞中的綢緞本身就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它既是袖舞的發(fā)展變化,同時,塑造出與水袖等不同的審美意象。敦煌飛天的長綢舞,既是敦煌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舞蹈的一朵奇葩。本文從長綢創(chuàng)造的舞蹈形象入手,加之與敦煌壁畫的對應分析,以及與敦煌舞蹈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探究敦煌長綢之舞的審美特征。
關(guān)鍵詞:敦煌舞;長綢;審美特征
《洛陽伽藍記》中記載:“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云表?!边@是對于“飛天”最早的論述,可見,在魏朝時期,飛天伎樂,在離地三尺的云端飛翔的形象,就已經(jīng)進入了人們生活的視野?!帮w天”形象來自于印度佛教神話,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逐漸傳入中原,并在絲綢之路上的要塞敦煌扎根下來。從此,“飛天”形象成為了敦煌文化的代表?!岸鼗湍呖?92個洞窟中,有270多個洞窟繪有飛天,總計4500余身。”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大批中國舞蹈藝術(shù)工作者進入敦煌地區(qū),一幅幅菩薩樂舞圖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那些身披長綢而舞的“飛天”形象,更是為他們帶來了諸多靈感。從此,在諸多壁畫舞姿與古代文獻的整理基礎上,敦煌舞蹈“復活”了。當然,在敦煌舞蹈的發(fā)展中,少不了飛天伎樂的形象,也不能缺少那一條條飛舞的長綢?!伴L綢的表演時相當有難度的……長綢需要借助一根一尺長的棍,手持棍,由氣帶動腰發(fā)力,腰帶動整個大臂,傳至手腕挑動手中的棍,使長綢在空中劃立圓、平圓、八字圓,其用力和運動軌跡需要更放大、更夸張、更飽滿?!边@種帶有著敦煌神秘色彩的長綢道具舞,不同于漢代短袖的純樸美,不同于古典舞水袖的優(yōu)雅美,也不同與民間秧歌紅綢舞的紅紅火火……它為我們帶來的,是一種飄逸美、一種慈悲美、一種裊娜美。
一、氤氳仙氣的飄逸美
(一)外形特征
1.動作形象。
上世紀50年代,在敦煌舞蹈體系還未建立之時,戴愛蓮編排的《飛天》就用24米長的長綢將我們帶入了一片云煙氤氳中。舞蹈伊始,兩舞者分位于舞臺兩邊,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條長綢從肩上傾瀉而下,遠遠地留于舞者身后的地面上,增加了一種仙家的空際之感,恰似兩位仙女浮于云端,絕非塵世之美。兩舞者猶如“飛天”在云煙氤氳中翻騰、飛舞。這就是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典型形象。那薄如蟬翼的紗巾,與空中的柔軟的彩云融為一體,仿佛只有仙人才能擁有??芍^是以長綢之像,造天際彩云之意”,實在妙哉。
2.壁畫形象。
飛天的壁畫形象諸多,“乘云而降”最能突出體現(xiàn)出氤氳仙氣的飄逸美。這一類的圖片中,飛天的俯身向下,胸部與頭部在畫面的最下端,下肢留于上方,成“U”字型,長長的飄帶從臂膀間繞過,遠遠的留于畫面上方的邊際,四周的彩云,也由于飛天的來臨打散開來。由此,我們看見了“飛天”于天際飛舞時,身體的輕捷柔軟、飛舞的輕快靈動、動作的飄逸清秀。
(二)文化背景
在敦煌壁畫中飛舞的“飛天”,是佛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結(jié)合。“飛天”形象源自于佛教神話,是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復合之身
在講求“意境”的中國審美之中,“飛天”不依傍任何物體,直接借衣裙、飄帶飛舞于彩云間的形象,更具有仙人的神秘氣息,是藝術(shù)境界的又一次升華。由此,在身披長綢而舞的飛天舞蹈中,自然不能缺少輕盈脫俗、飄然欲仙的神仙氣質(zhì)。
二、普度眾生的慈悲美
(一)外形特征
1.動作形象。
在陳維亞編導的《飛天》作品中,舞者靜立于舞臺中央,金黃的長綢從舞者的雙肩一直延綿至舞臺前區(qū)的兩側(cè)。她似一尊沉睡已久的佛像,隨著天際般的妙音,漸漸舒展身軀。或一膝微屈站立,一腿屈膝后伸,一臂后展,一臂曲折于腦后,似飛天遨游天際;或一膝微屈站立,一腿屈膝后伸,兩臂旁平打開,似鸞鳥飛翔;無論舞姿如何變化,長綢始終不挪,卻依然若天際飛來,更有著與世無爭、不食人間煙火之感;目大多低垂,卻毫無高傲之氣,那是神仙俯瞰眾生,慈悲為懷之感。當舞者醞釀許久,將長綢后拋而出,又螺旋收回,再換手后拋而出時,仿佛將無限的福音播撒給塵世眾生,給世界帶來真、善、美。
2.壁畫形象。
在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形象大量出現(xiàn)在佛傳故事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瑞像故事畫、和經(jīng)變故事畫中。例如在“薩毗王割肉救鴿”、“薩錘那舍身飼虎”的故事畫面上方,飛天云游而來,似乎,她的出現(xiàn),帶來了拯救,帶來了歡聲笑語,帶人們脫離苦海……在多數(shù)壁畫中,他們或雙手合什,或雙手捧花捧果為佛奉獻;他們也手托花盤、花瓶、花朵,拈花散布;他們還手持各種樂器,奏樂歌舞。這些身披彩綢的精靈們,直視世界的善與惡,慈目安詳,從其衣帶間飄出的音符與花香,是來自天宮的禮物,治愈世界生靈的傷痕。
(二)文化背景
“公元前2世紀,佛教從其發(fā)源地印度向外傳播,通過絲綢之路東傳……約公元1世紀,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最早將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來自印度或西域的僧侶也紛紛到中國傳教。然而,佛教作為外來宗教,社會影響力極其有限?!钡搅藵h代衰落后,中國歷史進入十六國混戰(zhàn)時期,匈奴、羯、氐、羌、鮮卑等“五胡”逐鹿中原,先后建立政權(quán)。在這種戰(zhàn)爭之中,人們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由西傳入的佛教,因其眾生平等、人生苦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人皆可成佛等思想觀念,順應了時代需求,為飽受戰(zhàn)爭與饑寒之苦的人們帶來了人生的光芒與片刻的慰藉。
三、S型曲線的裊娜美
(一)外形特征
1.動作形象。
“S”型的曲線美,是敦煌舞蹈基本的體態(tài)特征?!案叨葟澢A斜和擰扭的動作控制,以及抻頸、含頜、擰腰、出胯、勾腳的舞姿特征,都是敦煌舞有別于其他舞種的美感魅力?!痹谖枵叱珠L綢舞蹈時,長綢的延伸放大了“S”型的圖式,突出了“飛天”的婀娜體態(tài),并且在開放式的揮灑中,體現(xiàn)出與世無爭的奔放之情。在舞蹈《飛天》中,各種綢花時而在左右兩側(cè),時而圍繞全身,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變化多端。既可合而舞之,也可分而擺動,舞到極致,那彩綢如長虹貫日,又如彩蝶翩躚,讓凡人目不暇接。舞者與長綢融合一體,在視覺上留下S型的弧線。這些靈動的曲線,無疑都展現(xiàn)出仙人的輕盈裊娜之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