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云
【摘要】學生學情分析是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因為只有抓住“課程—課堂—生本”,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關注和分析學情,才能使學生真正站在課堂中央。本文建議對學生學情進行全面、細致、準確、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基于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心理和認知特點,設計符合學情的教與學方案,提升學生的觀察力、推理力和聯(lián)想力等學習能力。
【關鍵詞】學情分析 學習能力 學習素養(yǎng)
一、學習能力培養(yǎng)為何從學生學情分析出發(fā)
請看下面這則案例:
一次全國優(yōu)秀英語教師教學觀摩會上,一位有國外工作經(jīng)驗的教師,在師生問候環(huán)節(jié),用流利、純正的美式英語一下子征服了現(xiàn)場的聽課教師,對他的課滿懷期待。但接下來的Free talk環(huán)節(jié)遭遇了冷場,教師要求學生用英語介紹一下自己讀過的或知道的童話故事,同學們聽完問題后面面相覷。于是,教師放慢語速又重復了兩遍,個別同學貌似懂了,但仍無人舉手。教師只得用中文提示,有個反應快的同學說出了Snow White,但除了名稱之外也說不上別的。教師又反復鼓勵了幾遍,但是現(xiàn)場依然一片沉寂。于是,教師面帶微笑地自我解嘲說:“我印象中南京的同學都是很棒很能說的啊,今天是怎么了?”于是,只得淡化這個環(huán)節(jié),按照預案繼續(xù)執(zhí)教。
毫無疑問,這位教師的個人素質是大家公認的,設計的教學活動也豐富多彩,但為什么預期效果和實際相差甚遠呢?因為他忽視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學生學情分析。他相信南京的學生一定是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很強的,于是沒有進行真正的學情分析。脫離了學情分析的活動設計,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無法真正走進學生的,基于學情組織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學生學情分析”大家似乎都在分析,但在現(xiàn)實中往往停留在靜態(tài)的設計項目,有的教師并沒有將學生學情納入教學方法和活動中進行分析和有效利用;有的教師的“學生學情分析”局限在學生的知識儲備現(xiàn)狀分析,缺乏對學生群體特征的調查和個體差異的了解?!敖處?、教材中心”的狀況并未徹底改變,有的學生依然被灌輸著知識,被動接受學習內容,顯然,這樣的學習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這種背景下設計的“產品”,必然脫離或游離于學情”,難以“激生情,固生學,提生能”。因為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關注和分析學情,才能使學生真正站在課堂中央。在課堂中,學生學到的知識肯定是有限的,良好的學習能力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條件。
二、什么是基于學生學情分析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爾》中指出:教育要適應自然,這里的自然指的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內在秩序和結構。依照自然法則進行的教育教學,了解學生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我們需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綜合因素,從而“以學定教”。因為學情分析的內容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分析,它側重于方法論和實踐的層面,為教學設計和實踐提供行動的基礎和策略指南。學情分析不僅是“過去時”式的成因歸結,即對學生發(fā)生過的學習的現(xiàn)狀進行描述和分析,也是“將來時”式的探索研究,對即將發(fā)生的學習進行預判。
學生的學情分析是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學情分析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也是教學的起點。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于“學生”的具有恒久價值的命題:學生是什么性格?他們的知識基礎怎樣?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教師既要對每個學生的共性特征有一定的認識,也應關注這一個、那一個學生的個性因素。學情分析是科學分析學生與課程、學生與教學之間的情況,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意志品質也參差不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狀況與可能的發(fā)展也不一樣。課堂教學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支持的環(huán)境,學習只有針對具體的學生個體才有意義。
學習能力是學生發(fā)展的核心能力,它是通過一定的學習實踐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學習能力包含學習方法、策略,以及學生對英語和英語學習的一些認識和態(tài)度,他們需要在學英語、用英語的過程中使用學習策略,并且逐步形成學習英語的能力,為自主學習和可持續(xù)學習提供可能。如今,我們從之前關注“學什么”逐漸轉向“怎樣學習”,認識和研究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關系到教育質量狀況和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我們要從學生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
三、學習能力培養(yǎng)如何從學生學情分析出發(fā)
1.根據(jù)學情設計“觀察”,提升學生觀察力
觀察是學生自主建構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觀察也是提高學生語言學習能力的基礎。我們有了前期的學情分析,并依據(jù)課程要求設計觀察內容,可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案例1: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5 A party Story time
畢業(yè)班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一定的生詞學習方法,這一課生詞的學習,clown一詞學生通過觀察生詞中的元音字母組合ow,調動自己詞匯庫中的brown一詞,試讀clown, 學生在觀察中利用“熟詞” brown自然遷移到“生詞” clown,自主學習生詞的讀音;學生又通過觀察教材中的配套插圖(見圖2)中Liu Tao所扮演的小丑角色,了解生詞clown的意義。學生基于已有知識,通過“觀察”發(fā)音規(guī)律和教學插圖等,提升自己的詞匯學習能力。
學生通過觀察故事文本的上下文,其對話如下所示:
Mike: Hello! Wheres Liu Tao?
Children: We dont know.
Just then, a clown appears.
Children: Who are you?
Clown: Im Liu Tao. Here are some balloons for you.
從圖1匹配的對話內容中,學生們都不知道Liu Tao的蹤跡而發(fā)出“Wheres Liu Tao?”的詢問,到圖2的對話中Liu Tao以小丑形象出現(xiàn)并進行自我介紹,從圖1中的“無” Liu Tao到圖2中的“有”,自然理解生詞appear的意義,并通過Clown的自述“Im Liu Tao.”再一次驗證clown的詞意。圖與文相輔相成,強化了學生通過語篇的插圖和上下文語境來學習生詞的意識,鍛煉學生運用觀察手段和語篇學習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觀察能滿足學生自主建構的內需,因為學習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通過觀察積極參與到意義建構中。在觀察中,學生利用“熟詞”遷移到“生詞”,自主學習讀音;學生通過觀察插圖了解生詞的意義,或結合上下文做出合理推斷。根據(jù)學情設計“觀察”,學生于觀察中參與學習,獲得新的體驗,有機地把新知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改變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提升觀察力。
2.根據(jù)學情設計“推理”,提升學生推理力
推理是英語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也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是有個體差異的,設計探究問題要根據(jù)“思維共性”及“思維差異性”來優(yōu)化設計教學情境,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促進相應訓練與提升。Miller(2006)指出,小學生能夠利用背景知識,進行材料與自身、材料與材料以及材料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小學生能夠掌握適當?shù)耐评砑寄?,并根?jù)材料對信息進行不同程度的整合,推測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等。
教學留白是一種隱性的教材資源,能為學生的推理等創(chuàng)造性表達提供平臺,讓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有意義。教師巧妙留白,把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有機地融合在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間,組織、引導學生經(jīng)歷觀察、猜想、交流等英語活動過程,在動態(tài)的語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案例2: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 Story time
教材中沒有明確說Mike如何去London,Su Hai如何去香港,Liu Tao如何去臺北,組織學生討論他們的出行方式,既與情節(jié)上有一定的關聯(lián)度,又能用到單元目標句型How will ...go to...?某組學生討論的對話內容如下:
S1:How will Mike go to London?
S2:Hell go there by plane. London is far away from China.
S1:How will Su Hai go to Hong Kong?
S3:Shell go to Shenzhen by plane first. And then shell go to Hong Kong by bus. Its cheap.
S4:Shell go to Hong Kong by train.
S1: But how?
S4:Shell get to Shanghai first. Then Shell take the train from Shanghai to Kowloon(九龍).
教材中Yang Ling 說要坐火車去北京,可以問問緣由。
S1:Why will Yang Ling go to Beijing by train?
S2:Because there is a high-speed train station in Nanjing.
S1:There is an airport in Nanjing. Why? ?wont she go by plane?
S2:Because the high-speed train is cheap.
S3:Its also convenient.
學習是要靠學生自身的思考、探究、頓悟而獲得的,他們對文本的推理,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需立足文本內容,使學生具備對英語語言形式的敏感性,形成英語學科的邏輯思維方式,進而獲得對文本內容的深刻感悟。
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應基于文本設計有價值的活動或任務,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方向積極思考,從多個角度尋找盡可能多的答案,結合文本語境,揣摩“言外之意”,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融合課堂學習和生活實踐,發(fā)掘其中蘊含的豐富學習資源,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
根據(jù)學情設計推理,要盡可能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主動建構的空間,激活他們的知識儲備,激發(fā)其學習潛能,讓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自己經(jīng)歷的過程,在直接體驗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真實、鮮活、實用的英語,在充滿個性體驗的表達中發(fā)展推理能力。
3.根據(jù)學情設計“聯(lián)想”,提升學生聯(lián)想力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一件事情,在心中越是與其他大量事實發(fā)生聯(lián)想,就越能很好地記住,留在心中。”一件事如何通過聯(lián)想勾起記憶深處的碎片,并化整為零呢?根據(jù)學情設計,思維導圖是小學生通過聯(lián)想方式學習的秘籍之一。思維導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xiàn)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是一種符合小學形象思維特點的有效工具。
根據(jù)學生視覺思維特點設計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了然,字雖少,卻依然充分表現(xiàn)出原文的主要概念和邏輯關系。關鍵詞的使用能刺激大腦自由聯(lián)想,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大腦需要執(zhí)行思考、分析、理解、組織等主動學習的要素。
案例3: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 Unit 5 A party Story time
學習本課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們充分利用思維導圖(見圖3),梳理故事脈絡,進行高效識記。話題“A party”成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由此詞引發(fā)學生一系列的聯(lián)想與思考:Who is going to the party? When is the party? Where is the party?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at the party?他們的這些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到特殊疑問詞“Who? When? Where? What?”,對于時間、地點、人物的發(fā)散是針對故事背景的解讀,在導圖中以詞組形式出現(xiàn)并形成與主題相關的又一層聯(lián)結。主人公們的活動(做什么)則是正文部分的重要內容,Liu Tao以小丑形象出現(xiàn)成為派對上的驚喜,也是故事的趣點,圖文結合的方式還很好地凸顯了本課的clown, balloon等名詞類生詞,直觀呈現(xiàn)了本課的重點內容。作為故事理解的難點,Liu Tao提出“Are we going to eat or play with the toys first?”,主人Mike建議“Lets have fun first.”得到同伴們歡呼雀躍的響應,“have fun”究竟是對應上文中的先“吃東西”還是先“玩玩具”呢?有的學生產生混淆。學生們經(jīng)過討論與思考,在導圖中用關鍵詞“first-have fun;next-eat”,表達了先“游戲”后“享用美食”的理解,精練地突破這一難點內容,因為“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游戲第一、美食第二”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吃喝玩樂之后的學生們還會做點什么呢?接著,在導圖中用“省略號”為學生們的聯(lián)想打開方便之門。喜歡卡通的學生想:They are going to watch cartoons. 喜歡電腦游戲的學生想:They are going to play computer games.愛干凈的學生想:They are going to help Mike do some cleaning.學生們的浮想聯(lián)翩既鞏固了“be going to”這個目標句型,又為故事自然續(xù)篇。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醒目地突出了重點、有效地突破了難點、無限放大了趣點。
思維導圖的運用幫助學生厘清了思路,因為發(fā)散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關鍵詞之間的線條協(xié)助大腦快速記憶相關思考點的內容,圖像與邏輯的形式是學生圖形化的思考工具,成為學生聯(lián)想力等學習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
教學回歸原點,必然關注學生的學情。只有對學生學情進行全面、細致、準確、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設計出符合學生學情的教與學方案,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力等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