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鴻
摘要:一直以來,歷史承載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歷程。歷史的過去性與情境性,不僅僅需要學生對于歷史事實可以牢牢的記憶,并且還需要學生用心去感受。所以,幫助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就需要讓其能夠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能夠對其有深層次的感悟,能夠合理的運用角色扮演的模式,就可以不斷加深對歷史的學習,這對于初中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角色扮演;模式;教學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改善原本背誦的尷尬局面,讓學生可以真正的融入歷史,讓歷史可以真正進入心靈,能夠生成對于歷史的滄桑感悟,就成為學生需要重點去思考的問題。所以,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探索角色扮演法的有效運用,就可以真正將學生帶入歷史,最終去感悟歷史的涵義。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使用角色扮演法的思考
(一)抓住教學特色,匹配角色扮演
對于歷史與社會學科而言,想象和體驗是其解釋原則,屬于積極的、批判性的一種思考。對于歷史事件有深刻的洞察,僅僅依靠教師的課堂講解是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的。只有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融入歷史情境中去,通過假想,讓自己成為一名歷史人物,這樣就可以真正認識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歷史人物究竟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思想,進行如此的活動,從而通過歷史人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問題,最終獲取感悟。
對于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而言,鮮明的開放性和探究性是其特色,同時也能表現出極強的故事性,這樣就為實施角色扮演法提供了對應的空間。如對于《氣象萬千》、《身邊的故事》學習中,就只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來認識社會,編寫具有故事性,讓學生方法具有開放性,就可以真正利用角色扮演法來滿足學習目標的達成。
(二)運用角色扮演法,迎合認知心理特征
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勝、好動,充滿無限的好奇心,假如教學活動設計過于死板,就很容易讓學生受到局限。在當今時代下,在各種傳媒影響下,初中學生想象力在不斷豐富,其角色模仿能力逐漸增強,所以,在運用角色扮演法的時候,就需要懂得匹配學生的情感特征和年齡特征,能夠基于興趣出發(fā),來做好教學活動的設計。情感教育,就需要體驗來完成。通過融入,借助精神上的溝通,配合情感上的共鳴,增強對歷史實際的理解,就可以真正去體驗人物的心靈,這要比干癟癟的文字更有說服力。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角色扮演模式的途徑分析
(一)摒棄單一教學,整合多種教學方式
角色扮演教學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讓學生們身臨其境扮演某個歷史人物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能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把被動接受學習方式變成主動積極學生方式。盡管角色扮演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它絕非萬能的方式,教師不必也不能讓學生完全基于該單一方式學習教材上的所有內容。對于歷史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言,其在教材特征、教學目標、教師特征、教學內容復雜、教學時間有限、學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的影響下,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很多歷史與社會知識時都沒有必要只使用角色扮演教學方式,作為教師應掌握角色扮演方式與其他教學方式之間的整合,在教學中基于現實需求做出合理的融合、取舍。
例如在講解關于《辛亥革命》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引入角色扮演教學方式,要求每四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農民、資產階級、滿清貴族和帝國主義的代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們扮演這四個層次的角色,談一談自己的角色在辛亥革命之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講一講自己的感受,體會自古以來走改革道路的艱辛和各種各樣的阻力,認識到改革需要足夠大的勇氣,以往的愛國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積極推動變法,當下我們?yōu)榱俗鎳姆睒s昌盛更應積極投身改革事業(yè)。這樣的教學整合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方式,實現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改革、發(fā)展,不僅讓學生獲得自我展示平臺,還能讓他們感受歷史是真實存在的,通過歷史事件受到情感刺激與心靈震撼,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二)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參與度
筆者通過分析某所中學學生的問卷調查情況,發(fā)現60%左右的學生都不會主動參加角色扮演教學活動。由此可見學生對角色扮演這一教學形式并沒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們應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出發(fā),顯著提高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教學活動的程度。
第一,教師應理解學生,善于選擇感興趣的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活動。問卷調查情況顯示76%左右的學生認為性格外向程度對角色扮演教學參與程度有決定性影響,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把握每一名學生的性格特征,不僅要選擇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扮演角色,還要分析每一名學生適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因為部分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就在角色扮演教學中放棄他們,而要在平時多鼓勵他們表現自己,多和他們交流,大膽走上臺表演,能勇敢展示自己。
例如在有關《東京審判》的角色扮演活動中,中國法官梅汝璈是最主要的角色,幾乎決定著活動的成敗,教師選擇讓誰扮演至關重要。教師此時應全面對比班級每一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等,由具備最強綜合能力的學生扮演該角色。在具體操作時要注意把握幾個步驟:
1.通過《東京審判》這一部電影的觀看,作為對應的情境。
2.搭建舞臺,模擬審判法庭,通過原告、被告與證人的扮演,再配合上陪審團,做好準備工作。
3.訴求:在1937-1945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日軍犯下滔天大罪,在這一過程中,日本需要承擔責任。然后,由被告和原告雙方就日本為什么對中國動武、在全面侵華之前,日本還造成了哪些侵略等問題進行辯論。
4.培養(yǎng)情操:中國領土被日軍侵占之后,日軍在多個地方犯罪,例如南京大屠殺、二七三一細菌戰(zhàn)、潘家峪慘案等等,并且日本非常固執(zhí)地為自己辯護,他們認為沒有任何國家在戰(zhàn)爭之中對非武裝人員進行虐待與殺害,當然,日本也不例外。甚至,日本還一直堅稱自己也是受害者,自己國家有數十萬人死于原子彈的轟炸。那么,我們需要去怎樣看待這一個問題?基于這一部分信息,陪審團進行對應的商討,最后得出結論:因為是日本蓄意發(fā)動的這一場戰(zhàn)爭,其本身是反人類、反正義的,不但讓中國人民遭受深重災難,還讓本國人民遭受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日本必須承擔戰(zhàn)后責任。
這四個步驟就是本次角色扮演活動的基本流程,為有效解決難題,我們可以增設一個環(huán)節(jié)——法庭之外的記者問:第一,哪些因素是決定抗戰(zhàn)勝利的關鍵因素?在中國國民黨游而不擊的時候,共產黨對其這一種行為進行了強烈的反擊,究竟哪一個與歷史事實相符?我們引導學生分析在1937年清明國共兩黨于黃帝陵前發(fā)布的祭文,發(fā)現中國在抗日戰(zhàn)爭的影響下發(fā)生重大改變,民族意識得到空前的覺醒,真實的歷史,就是在兩黨合作之下,通過各個階層、民族、團體的結合來進行抗爭,這才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主要因素。第二,中國的崛起與復興,也是中日戰(zhàn)爭的一個關鍵點,在百年的屈辱下,中國站了起來,其充分的體現了其強大的凝聚力以及對于尊嚴的捍衛(wèi),并且在整個反法西斯大戰(zhàn)中,中國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二,設計生動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將課堂知識“活化”,使歷史教學和歷史知識不僅變的簡單了,而且更加賦有趣味性。如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里面涉及到眾多歷史人物重要的思想,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的講解每位思想家的思想,必然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教師應盡量避免該現象的發(fā)生,從學生的喜好出發(fā),安排一場關于角色扮演的記者會:“孔子新書發(fā)布會”。
孔子:今天將大家招集來開這個記者會,是為了告知大家,我出了一本新書《論語》,他記錄了我的一言一行,集中了我個人思想的精華。盼望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及支持。
記者甲:孔子先生,這本書不是你自已寫的吧!你是不是盜用了別人版權?
孔子:此書絕對“孔氏原創(chuàng)”,記錄的全是我的思想,只是由我弟子整頓、手書而已。
記者乙:你能給讀者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內容嗎?
孔子:重要是兩方面的觀點。首先,是我在政治上的一些見解。我以為“仁”是一切美德的核心,要有“仁”就要“愛人”,叫做“仁者愛人”。而統(tǒng)治者要做到“愛人”就必需體察民情,愛護民力,不要苛政和任意刑殺,我將它稱為“為政以德”。
其次,是我在教育學生時的一些言行。學生們記錄了下來,例如學生冉求膽小,遇事退縮,我教育他凡事抓緊,馬上去做。學生仲由不夠慎重,我吩咐他凡事要請教父兄后再做。學生們都說我是“因材施教”。我還教育學生要有老誠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要謙虛好學,要“溫故而知新”。
記者丙:你講的聽起來很了不起,可是似乎各個諸侯國對你的學說卻不感興趣吧?你又作何說明呢?
孔子:社會不能失去美德!雖然統(tǒng)治者不能輔助我實現把一個國家人民教化的欲望,但我并不會消沉,開私學,招門徒,我盼望“仁”的思想能廣為傳布,讓世界充斥愛!
記者甲、記者乙、記者丙:<=“孔子”>孔子先生,您的為人高貴,您的書我們不僅己買,我們也要讓更多的人來買!
畫外音:孔子,名丘,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思想核心“仁”,在其高貴的人格影響及其私學的傳布下,廣為后世所接受,并發(fā)展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其也被譽為“孔圣人”、“萬世師表”。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其就會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三)讓角色扮演真正融入教學
在實際的探究中,利用研討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角色扮演與測試,通過案例探究,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
如,對于《規(guī)則的演變》,具體的教學過程見表1所示。
教學反思:本課在教學設計中,通過以小品的形式導入,最終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小組活動討論等環(huán)節(jié)突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突出體現了生本課堂的理念。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合理的運用角色扮演法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其在滿足學生積極性調動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通過新的教學法的融入,就可以讓教師本身也得到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發(fā)展。正所謂教學相長,當教師進步之后,就會帶動學生的進步,最終滿足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蔣顯米.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2):120.
[2]沈曉娜.淺談初中歷史教學與社會現實結合的方法[J].文學教育(下),2017(07):173.
[3]馮海英.初中《歷史與社會》生成教學有效性及其課例研究[J].名師在線,2017(04):21-22.
[4]顧建林.初中歷史與社會探究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課程資源,2016(03):27-28+14.
[5]葉雪芬.實現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和諧教學的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0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