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苓浚
摘要:本文采用個案研究方式,對J學堂下的典型家長進行了敘述訪談和結構式訪談。研究發(fā)現:教育觀念是影響家長選擇“現代私塾”的重要因素,并深受多方互動的影響;家長選擇“現代私塾”是家長教育觀念與主流教育背離而被“現代私塾”培養(yǎng)模式吸引兩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種教育觀念與“在家上學”的個人主義教育觀念有著根本的不同,同過往研究中學者們將“現代私塾”看作“在家上學”中國化發(fā)展的觀點也有很大差異。因此“現代私塾”并不屬于中國“在家上學”的一種形式,這為看待“現代私塾”教育現象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關鍵詞:在家上學;現代私塾;教育觀念
doi:10.16083/j.cnki.1671-15 80.2019.03.036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9)03-0153-04
教育決定著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最重要的事業(yè)。政府一直發(fā)揮著引領主流教育觀念,安排教育制度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多元文化的潮流推進,社會教育觀念隨之發(fā)展和轉變,呈顯出除主流教育觀念外,多種教育觀念并存和爭鋒的局面。這也帶來對主流教育制度的反思與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發(fā)展?!艾F代私塾”是近年來伴隨著國學熱和讀經運動發(fā)展,在中國興起的一種不同于主流教育的民間教育形式。這種民間教育以其另類的教育培養(yǎng)方式和教育目標,對主流教育制度造成一定的沖擊,引發(fā)國內學者的關注。
筆者注意到,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形式,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就已經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在家上學”教育爭權運動?!霸诩疑蠈W”,又稱“家庭學?!?、“在家教育”,美國稱為“home schooling”、“home ed-ucation”或是“growing without school”,英國稱為“h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的教育形式,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而非學校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因此,對于新興的“現代私塾”教育現象,學者們多從其學校構成、課程形式等方面,將其看作“在家上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延伸?!霸诩疑蠈W”概念被引入解釋“現代私塾”教育現象,其內涵得到了中國化發(fā)展。雖然中國的“在家上學”現象出現較晚,但是輻射人群卻十分龐大。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統(tǒng)計,截至2012年底,大陸共有實體書院591家、網絡虛擬書院100多所、華德福學校119家、教會學校近200所。整個大陸非學?;逃螒B(tài)(含幼兒教育)的總人數約在10萬人以內。然而,這樣一個國內民間特色化的新型教育形式,卻多被看作一種教育的反叛,面臨著社會認同度和合法化的危機。21世紀教育研究院所發(fā)布的《中國在家上學北京共識》研究報告將中國的“在家上學”定義為作為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形式下,一種在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之外,家長白行教育或組建微型學校、私塾對兒童進行教育或延師施教的一種家長“白助”的非學?;慕逃愋汀?/p>
家長為什么放棄主流教育形式,“劍走偏鋒”為孩子選擇“現代私塾”?研究發(fā)現,其影響因素主要有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方面,社會大背景影響著社會中個體人的思想觀念,從而影響著家長的教育選擇。從社會經濟視角看,教育市場化、私有化發(fā)展,促進了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的覺醒。從社會政治視角看,反主流的政治文化傾向的發(fā)展、女性主義的發(fā)展以及社會教育成員對存有政治意識形態(tài)運作的覺察等,影響著教育文化的風向。從社會文化上看,自由精神、宗教信仰等文化對教育思想作用匪淺。社會轉型下經濟的發(fā)展豐富了如出國留學、自主創(chuàng)業(yè)、家族企業(yè)等發(fā)展路徑,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實現向上流通的唯一途徑;社會轉型同時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體系與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受到了質疑,影響人們對教育進行反思。
教育學者們多關注于教育問題,認為“在家上學”是源于主流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病,影響著家長的教育選擇。一方面,主流教育出現教育異化、注重功利性的特征而忽視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教育多元化時代到來,主流教育本身的教育同質化問題無法滿足孩子教育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除此之外,部分地區(qū)人為地劃分重點學校、示范學校、實驗班級等違背教育公平的行為,使得社會教育資源及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種種主流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促發(fā)了“在家上學”社會現象的產生。
微觀方面,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數據調查顯示,家長選擇“在家上學”的原因主要為:“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對于這一數據,學者們分析認為,“在家上學”的教育選擇是出于家長教育理念與學校教育的不吻合以及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從微觀的家長個體層面分析,這種不吻合與不滿意,一方面來源于家長過往的生命歷程。家長的受教育經歷影響著家長對主流教育形式的批判和抗拒。另一方面,精英人物在教育制度的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育精英傳播、引領著教育觀念。家長的教育觀念受到“在家上學”倡導者的影響,在與他們的接觸、交流中形塑著家長的教育觀念。除此之外,子女的教育經歷也不斷影響和改變著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在主流教育制度中與子女、教師、其他學生及其家長的互動過程,都影響著家長對教育的認識。
此外,“現代私塾”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比如在教學形式上不同于國外對“在家上學”由家長教學或幾個家長共享資源教學而形成的教學形式,而是有規(guī)模的學校教學;在課程設置上并不是像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一樣學習與學校教育基本相同的內容,而是加入國學課程、運動武術課程等;在教育理念上也與主流教育理念有所不同等。同時,現代私塾的特殊存在也受到了中國社會“國學熱”、讀經運動等其他社會現象與思想潮流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國內學者將“現代私塾”和“在家上學”進行延伸分析的較多,對比性研究較少;站在教育學立場,從對學校改革發(fā)展的啟示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較多,而以社會學問題的視角,對引發(fā)另類教育選擇的社會化因素、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除此之外,已有的研究多為理論層面的探討,案例研究與深入訪談較少,而“現代私塾”的教育選擇體現了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教育觀念的形成和轉變涉及主觀世界,更需要深入的探究分析。本文采用深度個案訪談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研究方法上做出新的嘗試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學者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不足。
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認為,互動是社會動力的來源,互動儀式的參與者在關注點與情感的相互連帶中,能夠產生一種共享的情感體驗與身份認同,進而形成新的社會定位和社會形象。根據柯林斯的觀點,互動儀式是一組具有因果關聯與反饋循環(huán)的過程,其發(fā)生需要具備以下四個要素:1.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2.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3.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4.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這些要素彼此形成反饋作用,并且當它們有效綜合,積累到高程度的相互關注與情感共享時,互動參與者就會產生以下體驗:1.群體團結;2.個體的情感能量;3.代表群體的符號或“神圣物”;4.維護群體、尊重群體符號的道德感?;觾x式鏈的運作核心是主體間高度的相互關注和高度的情感連帶,處于互動儀式鏈中的個體通過情感上的共鳴,形成與認知符號相關聯的成員身份感。在這樣一個具有因果聯系和反饋循環(huán)的過程中,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被巧妙地關聯起來,人們在具體情境中因際遇而形成的“互動儀式鏈”將各自聚合在一起,并逐漸生成群體資格。
根據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在與“現代私塾”教育群體的了解與接觸中,發(fā)現其與主流教育群體有著明顯的區(qū)隔。在“現代私塾”接受教育的孩子的家長們,有著高度的身份認同感和群體優(yōu)越感。家長選擇“現代私塾”的過程是一個進入到這個群體并形成群體團結的過程?!盎觾x式鏈”中的群體團結、身份認同和對局外人的排斥,恰恰體現了“現代私塾”教育群體的高度群體認同感,以及與對主流教育群體的排斥心理。
因此,以“互動儀式鏈理論”為分析框架,對家長選擇“現代私塾”的過程予以呈現和分析,從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家長“現代私塾”教育選擇的行為。作者通過云南J學堂學生家長優(yōu)優(yōu)媽媽教育選擇過程的調查發(fā)現,在選擇“現代私塾”的過程中,其教育觀念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與主流教育的互動中,優(yōu)優(yōu)媽媽體驗到的是主流教育形式無法滿足其教育目標的失望和不滿。而在與J學堂的互動中,優(yōu)優(yōu)媽媽則感受到教育目標的高度一致和吻合。這個推離和吸引是循環(huán)作用的過程。教育觀念在外群體中的強烈排斥和在內群體中的強烈認同,則是優(yōu)優(yōu)媽媽做出“現代私塾”教育選擇過程中的內在動力。因此將這個過程依托“互動儀式鏈理論”模型的解釋,建構出家長“現代私塾”教育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型。
進一步分析這個互動模型發(fā)現,“現代私塾”的培養(yǎng)模式符合優(yōu)優(yōu)媽媽的理想教育目標。另一方面,“現代私塾”中教育觀念的傳輸,也不斷影響著優(yōu)優(yōu)媽媽教育觀念的再塑造。除此之外,J學堂內的家長都深刻認同其教育理念,他們共享著同樣的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育資源,并在不斷的交流中互相影響,產生相互的認同。
相比較下,這種教育期望與國外“在家上學”研究中的成因分析并不相同。美國“在家上學”的形成動因包括宗教、政治、價值觀等因素,實際上嵌上了美國文化本身的烙印。美國主流人生觀中追求的是個人主義、公平競爭、物質享受和努力工作,其在教育的選擇上也是如此。他們更加關注孩子的個性、天賦和興趣,在此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教育方法和學習內容。國內研究分析中國的“在家上學”現象,也是基于此而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分析的,認為家長之所以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是由于學校教育易使學生基礎教育處于被動地位,造成學校成為選擇“適合于教育的學生”,而不是提供“適合于每個人發(fā)展的教育”。為了能夠照顧到自己孩子的特殊性、滿足孩子的興趣,有能力的家長選擇在家為孩子安排適合的教育課程和進度。
通過訪談了解到,雖然“現代私塾”不同于主流學校的教育形式,但是它依然保留著主流教育的實質。在“現代私塾”里,課程安排依然是多名學生授課的方式,比如J學堂“做事、運動、中醫(yī)、英文”四大類的授課,依然是學校依據其教育理念給學生安排的課程,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而在教育理念上,也在“現代私塾”鼓勵孩子拼搏向上,努力實現學校設立的考核標準,比如長跑的合格線、英語詞匯的掌握度等。
可以說,從家長選擇“現代私塾”的教育觀念和“現代私塾”的教育目標來看,“現代私塾”不同于西方“在家上學”,也不同于國內由家長在家授課的“在家上學”。但是目前國內研究中,學者之所以大都將“現代私塾”看作中國“在家上學”的一種發(fā)展,這多是從教育場所、教育形式等方面與主流教育的不同考量的。一是脫離了主流教育的場所,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堂或私塾,中國式“在家上學”都是脫離了主流教育的場所和模式;二是小班教學,教師有更多精力關注每個孩子;三是家長有更多參與的機會。如許多老師既是老師又是家長,或者說許多家長來學堂兼課。在教材的選用,課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甚至教師的選擇與去留上,家長都有發(fā)言權,在不影響大的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創(chuàng)辦人會吸取好的建議,這一點在公立或一般私立學校都是無法想像的。但也有學者提出了“現代私塾”與“在家上學”的不同之處。比如在教學形式上,不同于國外對“在家上學”由家長教學或幾個家長共享資源教學而形成的教學形式,而是有規(guī)模的學校教學;在課程設置上,并不是像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一樣學習與學校教育基本相同的內容,而是加入國學課程、運動武術課程等;在教育理念上,也與主流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并未有學者從家長教育目標的實質來考量。
家長放棄主流教育而選擇另類的“現代私塾”,一方面是家長受教育經歷、閱讀中他者思想的傳播、與主流教育中的孩子的接觸等影響,轉變和形塑著家長的教育觀念,而主流教育的老師、學生對孩子成長的負向影響,使孩子“背離”家長的教育目標,將家長推離出主流教育。與此同時,與“現代私塾”的互動使家長發(fā)現其培養(yǎng)模式迎合了家長的教育需求,最終使家長做出了“現代私塾”的教育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主流教育的觀念碰撞形成群體區(qū)隔,與“現代私塾”的互動又強化了群體認同并影響和鞏固著家長的教育觀念。這使得家長的選擇過程形成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家長“現代私塾”教育選擇過程模型。在這個選擇過程中,家長的教育觀念發(fā)揮著主要作用,卻也深受著多方互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