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侃
摘 要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中小學音樂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開始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西洋管弦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團隊協(xié)作和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本論文以管弦樂為研究切入點,對其在中小學教學中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具體應用措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 管弦樂 中小學 音樂教學 發(fā)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管弦樂隊在中國已經有一百余年的歷史了,但將管弦樂融入到中小學音樂教學中, 才僅僅是改革開放之后的事情。因此,管弦樂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僅僅處于初期階段,教學內容存在單一、淺薄的現(xiàn)象,教學方法缺乏系統(tǒng)化,必須要在結合外國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自身的情況,加強管弦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1西洋管弦樂概述
自從1890年,英國人赫德開始在我國的天津培養(yǎng)弦樂人才開始,西洋管弦樂便開始在我國緩慢發(fā)展起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西洋管弦樂憑借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征服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并逐漸被視為中國音樂文化水評的衡量標志之一。
從樂器類別上來講,西洋管弦樂主要分為吹管和弦鳴樂器兩種。
吹管樂器又可分為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兩種樂器不僅制作原材料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其演奏方式,以及旋律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銅管樂器主要是由金屬銅作為制作原料,具有鮮明的金屬銀色,在演奏的時候,主要是通過縮管內的空氣柱,將氣流吹進嘴里之后,憑著嘴唇的振動,樂器上本身的按鍵以及拉管以達到音高的改變。在演奏的過程中,銅管樂器發(fā)出的銀色雄壯威武、宏達寬廣;木管樂器則是以木頭、竹子為主要制作原料,主要分為唇鳴類和簧鳴類兩種。在演奏的時候,主要是通過氣流在管子里產生振動而發(fā)出聲音,并憑借樂器上的一排按鍵以達到聲音高低的改變。木管樂器發(fā)生的音色與銅管樂器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以柔美的的旋律為主,多用來表達大自然的美好,以及鄉(xiāng)村的生活情境。
弦鳴樂器也是西洋管弦樂中一個重要樂器。該樂器經歷了歷史的滄桑變化,從遙遠的西亞和埃及走到世人的面前,在弦鳴樂器的演奏下,無論古典的浪漫,還是現(xiàn)代的抒情旋律,都被其演繹的淋漓盡致??梢哉f,在西洋管弦樂中,弦鳴樂器以柔美、動聽為主要特色。在演奏的過程中,其音色統(tǒng)一、表現(xiàn)力多層次,獨奏的時候可彰顯出溫柔、婉約之美,合奏的時候,可彰顯激昂澎湃之美。
2西洋管弦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發(fā)展歷程
西洋管弦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這主要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小學也逐漸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浪潮,各個學校開始接受西方新思潮,并建立了一些學生樂團,甚至一些大學打破了常規(guī)的限制,開始招生藝術生。在這種背景下,中小學的音樂教學迅速發(fā)展起來。而管弦樂也作為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得到發(fā)展。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間,西洋管弦樂快速發(fā)展,無論是管弦樂人才的引進,還是管弦樂人才的培養(yǎng)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21世紀之后,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全面推進,各個中小學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開始實施“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育人模式。同時,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的教學方針,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各個中小學紛紛開始有目的、有計劃開展“第二課程”,對學生實施美術、體育、音樂等教學。與此同時,家長也越來越注重孩子的音樂教育,通常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開始著手孩子的樂器教育,而社會上各類的音樂藝術培訓中心、樂器行業(yè)的出現(xiàn)也為此提供了契機。在這種音樂樂器學習氛圍濃厚的情況下,一些有條件的學校開始著手組間各種樂團、樂隊,進一步促進了管弦樂的發(fā)展。
3西洋管弦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伴隨著西洋管弦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發(fā)展,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中小學學生的訓練。
3.1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重視學生的基本功訓練
中小學學生在學習西洋管弦樂的時候,必須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熟練駕馭樂器,從而提升學生對音色的控制、對力度的把握等都處于一個較高的水準上。這就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基本功。在具體訓練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最為合適的音樂作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同時,在訓練的過程中,還可以針對學生演奏的弱點,進行強化訓練,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演奏水平。
另一方面,在對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樂隊的配合訓練。尤其是一些學校由于平時缺乏樂隊團體訓練,突然出現(xiàn)演出任務的時候,進行突擊訓練。但這樣很難提高樂隊的整體水平,并且導致學生缺乏合奏和合作意識。
3.2根據(jù)學生的詳細情況,選擇最佳的訓練作品
通常,管弦樂對在進行訓練的時候,都是選擇一些適合樂隊演奏能力、自己編制的作品進行訓練,但這些作品大多為經典曲目。對于中小學剛剛開始學習的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難度,并且這種“趕鴨子上架”的訓練方式,還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訓練的時候,應根據(jù)學生的詳細情況,選擇學生感興趣、耳熟能詳?shù)母枨?,對學生進行訓練。同時,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進行合奏,不僅讓學生在演奏的過程中感到親切看,還容易借助學生的模仿心理,提升學生的演奏水平;此外, 在對學生進行演奏訓練的過程中,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某一個樂隊的表演和訓練中,讓學生產生自豪感,并促使其認真參加訓練。
3.3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訓練模式
訓練模式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訓練效果。在具體訓練的過程中,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就會打擊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因此,在具體訓練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訓練模式。例如,當拿到一個新的曲目之后,對于演奏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使其自行演奏,教師負責指導;而對于演奏水平一般的學生來說,必須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示范、詳細的一對一輔導訓練,確保學生將曲目的每一個聲部都能完美的演奏出來。
3.4樂隊訓練中做好補差和推優(yōu)
在進行樂隊合奏訓練的過程中,由于一個樂隊中的學生的演奏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進行合奏訓練的過程中,必須要更加關注演奏水平一般的學生,努力縮短其與演奏水平較高學生之間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應有耐心,對學生進行引導,切不可一味指責學生,否則會降低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在訓練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的演奏水平實在達不到要求,可將其樂譜適當修改簡單一些,并在課外加強訓練;同時,在合奏訓練的過程中,既要照顧到演奏水平較差的學生,也要努力為演奏水平較高的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發(fā)展平臺,如:對演奏能力較高的學生進行高難度作品訓練,將其推薦到專業(yè)的團隊進行訓練等。
3.5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活動
學生在長期的訓練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枯燥、厭學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一味地進行傳統(tǒng)的訓練,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可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活動,如:六一演出、社區(qū)愛心義演、比賽等,使得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對以往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檢測,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成就感、成功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提升中小學生管弦樂訓練的質量。
3.6建立有效的訓練管理制度
在加強學生訓練的同時,還必須要建立一個有效的訓練管理制度,使得學生在訓練、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愛護樂器,并對其進行較好的保管。同時,通過有效的訓練制度,確保學生在每次訓練的過程中能夠遵守紀律,在休息的過程中能夠愛護場地、愛護樂器等。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過三十余年的發(fā)展,并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管弦樂已經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和實踐,對于提高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促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這種形式下,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積極探索多種訓練模式、努力開展豐富的校外實踐活動等,以加強學生訓練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管弦樂演奏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進.西洋管弦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發(fā)展與實踐研究[J].音樂時空,2015(03):180.
[2] 王耀北.淺談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fā)展[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1).
[3] 王東.中學管弦樂隊教學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7.
[4] 趙玉華.談中小學民族管弦樂隊的組建與訓練[J].北方音樂,2018,38(0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