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波
【摘 要】物理是學生在八年級才接觸的學科,它是一門自然學科,雖然生活中充滿了物理現(xiàn)象,但學生在之前并沒有相應的知識理解,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讓學生在初期接觸物理時覺得很有興趣,因為他們以前困惑之處,在物理中可以得到一些解釋。為了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和體驗,并通過“真學課堂”的實施,使自己學習物理的能力提升,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關鍵詞】真學課堂;生活經(jīng)驗;物理實驗
一、運用好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初中物理中的知識比較貼近生活,它在生活現(xiàn)象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歸納。教師在教學中要以這個作為切入點。以蘇科版為例,在聲現(xiàn)象這一章節(jié)中,學生會學習什么是聲音、噪聲以及人耳聽不見的聲音等內容。在聲音的教學中,響度、音調、音色這三個概念比較容易混淆,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比如樂器的演奏聲音可以用來辨別音色,比如播放一些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演唱視頻,讓學生感受音調的差別。在物態(tài)變化這一章節(jié)中,學習液化這一物理現(xiàn)象時,可以讓學生在了解概念之后,觀看一些有關大自然中的液化現(xiàn)象視頻,然后讓學生在家里或者生活中做一些小實驗,然后反饋在家長群中,這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液化這一現(xiàn)象的認識。
以上嘗試都是為了讓學生從課堂上看到大自然中的物理,了解相應現(xiàn)象的名稱和概念后回到家中進行實驗,既鞏固了概念,提高了對概念的認識,也能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是“真學”的第一個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從課本中列出的例子中思考哪些是學生可以實現(xiàn)的,哪些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哪些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少見的。對于學生能夠做到的實驗,交給學生去做,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而不是少數(shù)人參與。比如,在學習牛頓的慣性定律時,盡管在生活中有體會,但真正理解卻很有難度,而且這一定律是我們學習力學的基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能按照課本的幾個實驗進行說明和推理,因為課本中的圖例比較抽象,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因此,我們要找一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予以說明:比如,很多男生會喜歡“轉”籃球,所以可以請一位男學生為大家演示,當手指用力旋轉籃球時,即便手指并不轉,籃球依然保持旋轉;比如我們在超市購物時,如果推購物車的手離開了購物車,購物車還是會往前運動一會兒,這些現(xiàn)象都是我們熟悉的慣性。學生在例子中體會到了樂趣,也會思考,運動一定與力有關嗎?力是維持運動還是給了運動的“驅動”,這樣的思考有助于讓學生產(chǎn)生與以往認知的差異,從而激發(fā)學生進行“真學”。
二、注重探究過程,達到思維的“真提升”
學生在課堂中,從基本知識到基本技能的形成過程,需要教師構建一個易于讓學生接受的情境,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體會基本物理概念、規(guī)律,從而達到思維的“真提升”。比如,在學習力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學生開始接觸的是彈力、重力還有摩擦力,這些都是學生平常熟悉的,其中的重力并不好理解,特別是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在理解重力時,有失重、超重現(xiàn)象,如果用電梯來解釋,學生可以理解,但并不能讓學生更感興趣。因此,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想一些常見的娛樂設施,比如空中上下翻飛的“跳樓機”,學生在這方面的經(jīng)驗印象很深刻,可以體驗到很強的失重和超重。在理解重力與質量的關系時,需要讓學生明確重力、質量是兩個不同概念,重力是地球吸引讓物體收到的力,它是一種吸引力,正是這種吸引力讓我們每一個人、地球表面的每一個物體不會往天上飛,而物體的質量則是物體的一種物理屬性,這并不屬于力,而是物體含有多少物質的體現(xiàn)。
比如,在學習壓強的內容時,我們知道生活中能體現(xiàn)壓強之處很多,但是學生很少注意到,雖然課本中有馬德堡半球實驗,這個實驗是將兩個半球的空間抽真空再合上,然后需要左右各四匹馬,甚至更多才能將半球分開。這個實驗來證明氣壓的存在并且很強大。對于學生來說,抽成真空是一個不易理解的概念,并且這個實驗一般情況下無法再現(xiàn),所以,教師應尋找一些適合學生操作的實驗,比如喝完豆?jié){后,如果用力吸就會發(fā)現(xiàn)豆?jié){杯會收縮變形,變化的原因是杯子中的空氣變少了,被子內和杯子外部的氣壓不一樣,而如果向杯子吹氣,杯子就會慢慢鼓起來,與最開始的形狀一樣,這是因為向杯子內部輸送了氣體,杯子內外壓強一致,如果我們繼續(xù)吹氣,杯子就會更膨脹,這是因為輸送的氣體越來越多,氣壓大于外部,這時如果我們松口,內部氣體便會自動散布出來,讓杯子恢復原樣,這是由于原本氣壓較高杯子內部的氣體向氣壓較低的外部環(huán)境輸送氣體,最后達到了內外部壓強一致,所以杯子形狀恢復了。通過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利用學生非常熟悉又有樂趣的情境,可讓學生對壓強知識有較深的理解和學習興趣,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基本知識,還能感受到物理就在生活之中。
比如,在學習沸騰時,我們都知道液體沸騰也要吸熱,但學生在日常看到的沸騰現(xiàn)象大都伴隨著大量水蒸氣,而這些水蒸氣就是散出的熱量,但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學生就會覺得不接受。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酒精燈燒紙鍋的實驗,在自制的紙鍋中裝水,然后放在酒精燈上,學生就會開始擔心紙鍋會被燒掉,但紙鍋又裝了水,濕的紙鍋可能會先被酒精燈燒干,然后再被燒掉,教師可以提問:“紙鍋里面的水會有什么變化呢?是紙鍋先被燒壞還是水先被燒開呢?”學生有了這樣的認知偏差便會關注實驗,而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學生可以看到鍋里面的水在沸騰,并且水沸騰之后,紙鍋仍然沒有被燒掉,教師就可以說:“‘酒精燈不斷的燒,就不斷的有熱量散發(fā)出來,為什么紙鍋沒有被燒掉,水還是在沸騰呢?這些熱量去哪了呢?如果熱量沒有被紙鍋吸收,那么熱量是不是被紙鍋中的水吸收了呢?紙鍋中的水已經(jīng)沸騰了,說明了什么?”在這種認知沖突下學生可以認識到,就算水沸騰了還是要吸熱的,這樣才能保持沸騰的狀態(tài)。為了驗證這一觀點,教師可將酒精燈關掉,紙鍋中的水漸漸不沸騰了,這說明沸騰的水的確需要吸熱才能夠繼續(xù)沸騰。在這種操作的觀察過程中,學生對其印象深刻,進而可以理解液體沸騰還需要吸熱這一知識點。
三、小結
真學課堂就是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注重教學過程,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中,能夠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在教師各種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學會將生活中的現(xiàn)象拿來思考,思考其蘊含的物理知識,從而實現(xiàn)真學的有效性。為了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一些淺顯易懂易操作的實驗必不可少,所以,教師們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同時,備課時也要多思考,如何利用學生能夠操作的實驗呈現(xiàn)相應的物理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曹銀山.淺析初中物理“真學”課堂下策略達成[J].湖南中學物理,2015.30(04):40-41
[2]丁志強.蘇科版初中物理若干實驗的改進及反思[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8.35(04):30-32
[3]朱紅偉.蘇科版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策略研究[J].物理通報,2016(S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