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對于文化交流產(chǎn)生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從古到今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對其他國家文學作品的引進和吸收。而翻譯這個行業(yè)因其重要性與特殊性也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翻譯界,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法則;外國理論家提出的“歸化與異化”理論一直都被反復提及。這些翻譯觀點更在譯者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牢記于心。然而到今天,這些理論中各大要素的地位孰輕孰重依然存在爭議。
【關鍵詞】英文翻譯;歸化異化;西方文學
【作者簡介】陸雨菲,廣西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引言
自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便潮水般掀起學習西方文化的熱潮,這背后不僅僅“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樣一個民族重任,同時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其中西方文學的翻譯便是橫跨兩個世紀的產(chǎn)物。信息取舍來適應中國讀者的情趣和審美能力,信息轉(zhuǎn)譯來幫助中國讀者更能掌握外國小說,同時最重要的則是要兼顧讀者在閱讀小說后能掌握知識同時更能啟發(fā)人生?!皻w化與異化”是長期爭論的翻譯方式。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批評了傳統(tǒng)翻譯中的“歸化傾向”,認為這是一種忽略文化差異的文化霸權(quán)主義,提倡“異化”翻譯策略。在翻譯實踐中,縱然異化占據(jù)主導地位被很多人接受,但歸化在考慮讀者接受層面時同樣顯得不可缺少。英文翻譯西方文學在過程中主要有幾個要點。
一、以“異化”為主要策略
異化派認為“翻譯的目的是讓目的語讀者欣賞異國文化, 領略異域風采, 只有采用異化策略才能忠實地傳達源語信息, 并且相信目的語讀者對于源語文化的領受能力”。因而“異化”策略以還原西方文學中蘊含的文化符號為主,這是基于一種科學的文化交流為指歸,旨在將西方文化傳播到本土中來??v然很多西方日常生活、政治社會體制、思維方式、道德標準與中國不盡相同,但還是嚴格將異國文化通過翻譯傳播到中國。這也是翻譯理論中講究的“信”原則。
首先,將西方社會中的生活細節(jié)進行逼真呈現(xiàn)。文學作品作為對現(xiàn)實的反映與模仿,必然會有大量的地理社會環(huán)境描寫,有的作家喜歡花費大量的篇幅呈現(xiàn)某個民族風俗習慣。翻譯者要進行考證,依據(jù)英文原版對照當?shù)匚幕M行翻譯。只有這樣才能將西方文化窗口真正向中國讀者打開。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提升讀者的知識面,通過了解西方文化來反思自身,反思民族,更好的改善社會。例如一些翻譯者,尤其是早期的翻譯作品,將西方社會的美食翻譯成中國屬性相似的傳統(tǒng)食物,這樣非常不利于文化傳播。
其次,將思想文化精髓進行翻譯。西方文學以基督教影響的宗教精神,有古希臘遺傳下來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文藝復興后的科學實證精神。因而對生命社會的終極考問貫穿在很多的西方文學作品當中。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將這些文化精髓進行體現(xiàn),而不是在字句游戲中沉迷下去,時刻在高度的人文精神關照下進行翻譯。只有在這個層面進行異化,才能提升讀者的知識修養(yǎng),審美情趣。
二、“歸化”在翻譯上的補充優(yōu)勢
歸化是最傳統(tǒng)也是最早期的翻譯策略,韋努蒂認為“歸化主導了英語國家的翻譯文化, 這種策略迫使外語文本符合英語國家語言文化的價值觀”。不難發(fā)現(xiàn)太過陌生化的文學文本,對于中國讀者來講在接受層面上,將面對很多的阻礙。因而譯者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時,刻意將英國社會中的文化符號進行替換,替換成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姆?。但是這種歸化必然要適度,否則將徹底改變文學文本的立身屬性,從西方文學變?yōu)橹袊膶W,這是翻譯最大的忌諱,走向翻譯的歧途。
例如,在葉肖翻譯安吉拉·卡特的《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機器》譯本中,有一段描寫“機械運轉(zhuǎn)時發(fā)出卡塔卡塔聲,仿佛是畫像中的人物在踩著高蹺。”在英文原版中比喻機械運轉(zhuǎn)的聲音,一定不是高蹺這一種中國民俗特色,而是其他的喻體。翻譯者在這里便使用了歸化,用中國本土的符號替代了英文喻體。翻譯者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中國讀者并不知道英國文化中這種喻體的特征,因而也不能及時形象感受到這種卡塔卡塔的聲音。如果用踩高蹺時候發(fā)出的撞擊聲來進行比喻,讀者立馬心領神會,而文筆也意趣橫生。
考慮讀者的文化層次,有些翻譯本是針對小學初中學生,那么便在歸化的程度上進行擴大。因為這個層次的學生在知識儲備上是存在欠缺的,不僅對外國文化是陌生的,對于本土古今知識、社會現(xiàn)實也是認知欠缺的。因為針對義務教育的譯本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價值觀為核心目的,進行歸化也是情有可原且必要的。
三、翻譯西方文學審美維度上的要求
英文翻譯西方文學作品在“歸化”與“異化”上的討論主要是針對翻譯文本的可信程度,但作為藝術(shù)門類之一的文學,同樣在美學上有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翻譯者在翻譯原版文本的過程中,不僅要把主要意蘊傳達出來,更要斟詞酌句力求在文筆上給人一種審美享受。但是鑒于翻譯本的流傳面積,要顧及到大部分讀者的閱讀能力,太過生僻的字詞句子同樣要進行有效避免。
這種審美不僅是翻譯者為中國讀者打造美好的閱讀體驗,同時更是對英文原著的尊重。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西方文學作家都在文筆上成就卓著,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氛圍也要求其擁有一手好的文筆甚至是在字詞要求上絲毫不遜色與中國古代作家。
四、結(jié)語
經(jīng)過千年的翻譯跨文化文學翻譯,才得以各個文明之間交叉互滲,到今天已經(jīng)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著中國讀者對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漸深入,異化的翻譯策略占據(jù)主導地位已經(jīng)是不可逆轉(zhuǎn)的潮流。但是,只要是跨語言跨文化翻譯,歸化便難以消失。能夠?qū)悋膶W作品更好的被中國讀者吸收,歸化翻譯功勞卓著。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根據(jù)自己對翻譯事業(yè)的理解平衡拿捏,同時也不能忽略文學的審美屬性。
參考文獻:
[1]趙淑文.文學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2]穆紀首.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之再探究[J].海外英語,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