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筍
【摘要】“信達雅”是嚴復在1898年《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的觀點,即“譯事三難:信達雅”,其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驗證,是最具影響力的翻譯理論和原則。本文首先對“信達雅”的提出環(huán)境以及學術界的爭論進行了研究,然后研究了“信達雅”的基本思想以及其在現(xiàn)代的運用,其受到很多學者的推崇,成為指導我國翻譯的基本理論。接著研究了“信達雅”的原意與現(xiàn)意,其產生受到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并且受到譯者文學思想基礎的影響,處于開放和變化的過程中,需要與社會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相結合來發(fā)展。
【關鍵詞】英文翻譯 “信達雅” 文化
一、“信達雅”的提出
“信達雅”的翻譯理論是由嚴復在1898年的《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的,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成為我國翻譯理論界最普遍的標準,是運用最廣泛的一個理論之一,也是我國學術界普遍遵從的標準。“信達雅”可謂是一個頂峰,為了對科學的翻譯標準進行研究,之后又出現(xiàn)了劉重德的“信、達、切”、郁達夫的“學、思、得”、許淵沖的“美、化、之”等,相比之下還是嚴復的“信達雅”比較精煉。但是人們對這一翻譯標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研究主要集中在這三個詞的含義以及三者的相互關系上。有些反對者認為嚴復的理論是不負責任的,對之后的翻譯危害不淺,在新時代以其理論為基礎建立新的翻譯理論是不可能的。
二、“信達雅”的解讀與運用
信(fidelity)從狹義層面來理解即譯本應該忠于原作,也就是利用另一類語言將原作所表達的思想準確地表達出來,從廣義層面上來說,就是要實現(xiàn)“全方位的信”,“信達雅”僅僅只留一個“信”就可以了,翻譯需要忠實于內容,還要求模仿原文的語言形態(tài)結構。對于原文的忠實也不是無條件的,需要考慮翻譯的目的、讀者的需求以及譯者的主觀理解。達(expressiveness)是翻譯中最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精確表達原文作者的意思,讓讀者也能夠深刻體會其中要表達的風格、精神等,只有這樣的“達”才可以更好地詮釋“信”。雅(elegance)是對翻譯提出的“軟件要求”,差別僅僅體現(xiàn)在程度上或者感覺上,不同于“信”以及“達”有嚴格的評斷標準,是一些形式上的東西,體現(xiàn)在達“意”層面上。例如有些語句結構復雜,僅僅用“信”的標準來翻譯,就會出現(xiàn)很長的句子,不好理解。假設用一些簡短的句子,不僅能夠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而且還會增加句子的美感,讀起來通順和富有節(jié)奏感。由此可見,“達”以及“雅”是實現(xiàn)“信”的手段,可以更好地表達“信”,這三個原則需要結合時代背景、譯文需要進行有機地組合,才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靶拧敝v的是對原著內容的忠誠度,“達”講的就是對語言的忠誠,要符合原文的語言邏輯和形象思維,要能夠表達原文的思想,“雅”一般體現(xiàn)在遣詞造句以及符合讀者閱讀習慣上。
“信達雅”得到我國翻譯界的廣泛推崇,其言簡意駭,一個世紀以來成為影響中國翻譯界最深的、最具生命力的理論標準。錢鐘書先生提出“化境”的思想,對于翻譯不能生硬牽強,應該通順流暢,符合民族語言的特色,也就是“雅”的體現(xiàn)。魯迅先生的翻譯理論比較重視直譯、達旨,也是受到嚴復的影響,也就是體現(xiàn)在“信”上。傅雷是我國著名的法語翻譯家,其提出了“神似”的翻譯主張,強調表現(xiàn)原著的氛圍、情調等,體現(xiàn)在“達”以及“雅”上。
三、“信達雅”的原意與現(xiàn)意
嚴復在《譯例言》中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這套理論的提出與當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并且與作者的文學理論思想有關。依照對《天演論》譯本的解讀,讀者發(fā)現(xiàn)其翻譯實踐與其理論是不相容的,其翻譯基本上是不“信”不“達”的,其文學思想基礎是詩學理論,也就是“詩中有人”、“詩有真意”。從“難”字能夠得出,這一翻譯理論在實踐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其困難不僅體現(xiàn)在內部語言層面的轉換,也體現(xiàn)在外部文化層面的轉換。在譯本中嚴復使用了很多的翻譯手段,例如:改譯、意譯、注評、刪節(jié)、增評等,違背了其“信”的主張,這也是作者為了喚起民眾的民族意識采取的方式。
“信達雅”是一個翻譯的標準,對中國的翻譯實踐具有最大的影響力,雖然有些方面一直受到質疑,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其一直處于開放和變化的過程中,是中國翻譯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新的時代,其具有新的意義,基于現(xiàn)代翻譯學系統(tǒng)分析,“信”指的是譯本的預設功能,“達”指的是其生成過程,“雅”指的是文本的規(guī)范、策略等,功能對于過程和策略具有決定的作用,三者之間是開放聯(lián)系的,相輔相成、相互交融的。
20世紀80年代“目的論”被提出,這與“信達雅”的翻譯主觀點不謀而合,雖然二者出現(xiàn)的時間相差百年,但二者對于翻譯的共同規(guī)律是認同的,在《天演論》中嚴復運用了大量的翻譯手段,對原著進行了大量的刪減,違背了其“信”的原則,翻譯的策略應該為翻譯的目的服務,這是翻譯“目的論”的體現(xiàn)。翻譯需要體現(xiàn)目的語國家的語境和文化,要流暢、不生硬,具有可讀性以及可接受性,需要注重翻譯的內容性以及美學性。“信達雅”雖然經歷了100多年的驗證,雖然不乏被質疑的聲音,但是仍然是最有影響力的翻譯標準,并且逐漸作為翻譯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楠.基于信達雅的科普翻譯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16.
[2]王蘇含.《約翰·杜威與環(huán)境哲學》翻譯報告:“信達雅”翻譯原則下的哲學術語翻譯[D].山東大學,2016.
[3]師杰.嚴復翻譯“三原則”評價中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之維——兼駁“信、達、雅”抄襲說[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5):77-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