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鶯
摘 要: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都處于一種靜態(tài)的、平面的,而語文作為一種人文性和工具性結合十分緊密的學科,實際上應該是動態(tài)的、立體多元的、活躍的、豐富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教育戲劇,用戲劇的“假定特性”解放課堂,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內(nèi)涵和目的,并實踐戲劇化課堂的方法和模式,從而開創(chuàng)出一條新的教學之路。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chuàng)造性教育戲劇 模式構建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參加實踐活動的習慣。就如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一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中指出:“傳統(tǒng)教學觀把教學活動框定在“特殊認識活動”范圍內(nèi), 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體當作認知體來看待?!盵1]
一、引入創(chuàng)造性戲劇教育,開啟語文實踐體驗之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扶持我國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涵蓋的戲劇教育也漸漸進入中小學師生的視野。波蘭著名戲劇家耶日·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atowski)經(jīng)過層層消除發(fā)現(xiàn),沒有化妝,沒有別出心裁的服裝和布景,沒有隔離的表演區(qū)(舞臺),沒有燈光和音響效果,戲劇是能夠存在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境、任何人物發(fā)生任何事情 往往只有在“玩”的情境下,我們才可以“毫無顧忌”地發(fā)揮,而不用擔心受懲罰。這種“假定特性”給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讓學生在“真實的幻覺”中感受到一種自由的生命體驗,這種自由實踐將會激發(fā)學生旺盛的創(chuàng)造欲望。也正是戲劇同語文學科融合的課程構建的過程,孩子們除了語言能力開發(fā)、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和提升,還可以融入多個學科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如:數(shù)學、英語、健康教育等。發(fā)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為旨歸的課堂模式就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應然選擇。[2]
二、實施創(chuàng)造性戲劇教育,構建全新語文課堂模式
教育戲劇一般以創(chuàng)作性戲劇、即興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戲等方式進行,讓學生在互動關系中充分發(fā)揮想象、表達思想,由實踐而學習,從而獲得美感經(jīng)驗,增進智能與生活技能,所以我們所說的教育戲劇更多的是即興的,非演出的, 以過程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即創(chuàng)造性教育戲?。–reative Drama)。[3]
1.預習中鋪墊,想象中創(chuàng)設情境
《女媧補天》一課在戲劇演繹之前,要引導學生扎實掌握本課所學的生字新詞,如“世界末日 天塌地陷 殘害”等詞語,需要學生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式加以理解。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可以是女媧、祝融等人物形象,可以是熊熊燃燒的大火,大火中的一棵樹,或是一個場景的塑造,通過想想場景用表情和肢體表達場景,也是孩子積極參與文本理解的一種途徑。小學生天性喜歡表演,表演也讓學生以具體形象的方式感受文本內(nèi)容,避免學習語言文字時的枯燥,提高他們的整體素養(yǎng)。
2.游戲中暖身,展示時豐富認知
《女媧補天》的暖身游戲是讓孩子們變成一棵大樹,最初大多孩子都是整齊劃一地張開雙臂,僵硬的站立。老師從千篇一律的“樹”中找到一個平時紀律的不太好的孩子,歪歪扭扭的站著?!巴郏@里有一棵不一樣的樹,可能是因為風太大長歪了”,老師的一句話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突然發(fā)現(xiàn)還可以這么“玩”。在老師描述下孩子們從一粒種子,慢慢長成一棵大樹,從最初縮成一團,到拼命生長舒展身體,甚至部分孩子學會合作表演一棵大“樹”,孩子的身體被慢慢打開,思想在不斷綻放,“樹”的現(xiàn)狀千姿百態(tài)。保持5秒,天塌地陷熊熊大火開始燃燒。孩子開始各種扭曲,老師提醒注意表情?!澳銈兛吹搅耸裁??有什么樣的感受?”一個孩子說“疼!”一個孩子說“嗆得慌?!保幸粋€孩子說“我被燒成灰燼了,不能說話?!薄骷彝鯛柕抡f,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是讓他們愉悅,一個人在愉悅狀態(tài)下,才接受各式各樣的規(guī)范和教育。毫無疑問,戲劇就是令孩子最有愉悅的學習方式之一。[4]
3.合作中探究,體驗時深度思考
暖色游戲孩子們不再拘謹,開始勇敢地表達真實的想法。同時老師通過圖片和地震、《世界末日》片段帶孩子們進入“世界末日”現(xiàn)場?!叭绻闶桥畫z,你會怎么做?”小組合作,每一組都有一個孩子表演女媧,尋找五彩石,冶煉,補天。每組的孩子開始在準備好的紙上,或寫或畫,有的舉著“森林”的牌子,有的抱一張上面寫有“湖”的紙,還在排練“蕩漾”,有的女媧被 “樹枝”劃著胳膊,有的女媧被“石頭”傷著腳……,表演不到位出戲,小組討論再演。老師旁白“已經(jīng)尋找整整一天了,天黑了,女媧可以睡覺了嗎?”“找不到五種顏色的石子,要放棄嗎?”“煉了太多石子了,可以歇一歇嗎?”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自己負責演繹、設計動作,學習的積極性明顯高漲,不知不覺中加深對文本的深度思考。[5]
4.定格中“感動”:暢談時反思收獲
語文課堂上的教育戲劇,雖然是為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依托語文課本,在立足原著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表達和感受的能力。教育戲劇雕塑“定格”范式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在《女媧補天》的最后,每一組孩子選一個最打動他們的場景定格。在這個雕塑中,大家都是凝固的,人人平等參與,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盀槭裁催x擇這個場景?”“這個雕塑給你什么感覺?”通過觀演雙方不同角度的討論,讓“女媧精神”根植在孩子們心中,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參考文獻
[1]黃愛華,朱玉林.探索與實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戲劇教育[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波蘭]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著.魏時譯.邁向質樸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飯社,1984,(9).
[3]張曉華.創(chuàng)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M].臺北:成長文教基金會,2003.
[4]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一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5]陳中娟.教育戲?。阂粭l可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教學路徑[J].小學教學參考,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