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娟
【摘 要】《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現(xiàn)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庇谑?,我對自己的課堂也進行大膽嘗試,將音樂教學與語文、數(shù)學、美術、體育等其它學科相結合,收到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音樂;新課標;學科整合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學要“體現(xiàn)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被谝陨弦?,我在自己的音樂課堂中也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逐步和其它課程進行了有機融合,使音樂教學活動貫穿到了語文、數(shù)學、美術、體育等各個學科當中。每學期一開學,我就先把所帶年級的各科課本借到手里瀏覽一遍,了解大致的章節(jié)和教學內容,尋找能夠與音樂教學內容相結合或者可以在音樂課堂中滲透的元素,然后再依據(jù)手中的音樂教材對內容進行調整,做出教學計劃,盡量讓音樂學習與其它課程的學習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讓音樂體驗與情感素養(yǎng)、實踐能力相得益彰,甚至血肉一體。
一、音樂與語文相結合,使德育滲透如影隨形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本身就是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那么,音樂課更離不開語文這個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強的學科。我曾在學生中多次做過調查,問學生愛上音樂課還是語文課,當他們遇到挫折或喜悅時,更喜歡聽音樂、唱歌還是寫日記、文章來抒發(fā)?答案不言而喻。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和文章所蘊含的人文性,我便有意識地在音樂課上做了一些文章,讓語文元素穿上了音樂的外衣,華麗地走進了音樂課堂。
《唱臉譜》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而我們的校本課程中正好有這個內容。于是我便和語文老師溝通協(xié)調了教學內容和各自課堂上的側重點。在上完語文課后,我在音樂課上帶領學生“走進京劇”,走進《說唱臉譜》。一開課,我先播放京劇唱腔《鍘美案》選段視頻來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直接的感官刺激。簡單談話后,播放《京調》,并請幾個小戲迷穿著繪有京劇臉譜的服裝走圓場進教室,學生一下子興趣高漲。由于在語文課上的鋪墊,學生對京劇、對臉譜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課堂上,他們有的展示了親手制作的京劇臉譜,有的主動介紹了解到的臉譜知識。播放《說唱臉譜》時,我要求學生隨著音樂邊唱邊創(chuàng)編動作。原本相對靜止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學生通過看、唱、做,在活動中接受了知識,獲得了音樂審美體驗,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魅力。
再如:北師大版語文第七冊第九單元的主題就是“音樂”。它包括三篇主體課文:《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月光曲》和《林中樂隊》。通過閱讀課文我知道了《中華民族的最強音》詳細記述了《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傳唱以及定為國歌的過程。《月光曲》寫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窮鞋匠兄妹,被他們對音樂的熱愛、癡迷而感動,即興創(chuàng)作出《月光曲》的故事?!读种袠逢牎穭t形象地描繪了大自然里各種動物發(fā)出的聲音,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于是,在那兩周的五年級音樂課上,我就安排了與這三篇課文相對應的教學內容。首先,我把課型定位為欣賞課,選用《義勇軍進行曲》《月光曲》和《森林奏鳴曲》為欣賞內容。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例,學生對這首歌曲太熟悉了,人人都會唱。但要想真正讓學生感受國歌的魅力,體悟國歌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最強音”的深刻內涵,不但要從語言文字入手,還需要從音樂的角度去感受。在課堂上我先引領學生回顧了課文的最后兩段。然后背誦歌詞,再起立欣賞,逐步引領他們從音樂旋律中感受那鏗鏘的節(jié)奏,通過高昂激越、催人奮進的音樂再次把他們帶入那血與火交織的畫面中,從而讓他們真正從內心激起熊熊燃燒的火焰和澎湃的熱情。西方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說:“音樂是心靈的迸發(fā)。它不像化學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對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边@樣一氣呵成的教學,使本該兩課時完成的欣賞內容一節(jié)課就完成了,既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又使學生在掌握音樂技能、發(fā)展欣賞能力的同時,情感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德育滲透得無影無痕。
二、音樂與數(shù)學相結合,為思辨助一臂之力
學生在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乘法口訣,而兒歌《數(shù)青蛙》不但是音樂課上節(jié)奏練習的最好素材,更是幫助學生進行思考、記誦乘法口訣的最佳輔助內容。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觀看了自制的《青蛙跳水》動畫視頻,然后讓他們拍手看著文字齊誦這首兒歌,再去掉文字看視頻打節(jié)奏記誦兒歌,接著播放《九九乘法口訣兒歌》MP3,學生邊聽邊讀。最后播放《數(shù)青蛙》的音樂,組織學生分組隨音樂模仿小青蛙進行律動。這樣,學生就在音樂游戲中不知不覺地背會了乘法口訣。不但為數(shù)學老師的教學助了一臂之力,而且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
三、音樂與美術相結合,使藝術素養(yǎng)錦上添花
音樂史學家安勃羅斯說過:“音樂是心靈狀態(tài)下最偉大的繪畫?!笨梢姡魳放c繪畫有著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共性,它們都是表現(xiàn)藝術家心靈深處微妙復雜的情緒變化和對客觀事物的審美感受,從課程性質來說,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課程。但從理論上講,它們又屬于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各自具有獨立的個性。在我們的音樂或美術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節(jié)音樂課,樂興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節(jié)美術課,則靜謐有余而活潑氣氛欠佳。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我嘗試在課堂教學中讓美術和音樂進行互補。
在教學《春天在哪里》和《我們的田野》時,我引導學生在歌唱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說說自己聽到旋律時頭腦中出現(xiàn)的畫面,然后鼓勵他們拿起畫筆畫下來。這樣學生邊欣賞音樂邊進行創(chuàng)作,一幅幅與歌曲內容相輔相成的美麗畫作就從他們手下誕生了。課堂中,學生有的邊唱歌曲邊進行創(chuàng)作,有的凝神閉眼像在傾聽,又似遐想,各個都是那么專注,那么投入。這樣的形式還可延伸至敘事類連環(huán)畫的創(chuàng)作。比如: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在學生聽了歌曲、理解了歌詞后,我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式的創(chuàng)作,讓學生分工協(xié)作,互相配合,不但唱歌曲,還“畫歌曲”。這樣的“樂中有畫,畫中有樂”,把音樂、美術有機結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樂趣,使他們在直觀上感受到了音樂的意境,提高了學生對音樂藝術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能力。
四、音樂與其它課程的結合
科學技術是音樂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離開了科學技術,音樂家無法創(chuàng)造出今天如此多樣化、豐富的音響世界,音樂也不會得到今天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所以,音樂在科學領域中的運用更是舉不勝舉。音樂在醫(yī)療、農業(yè)、科技等方面的應用永遠是科學家們探究不盡的課題,而音樂與《品德與生活》的結合更無須贅述。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課需要在大教學環(huán)境下,敞開胸懷,與其它課程進行有機融合,讓樸素的音樂教學更加豐富,更富有生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把這種整合片面地理解為在一堂課內多門藝術的拼湊和疊加。音樂課堂的綜合,應該是以音樂為主線的音樂間以及相關文化間的綜合,要自然、生動,要分清主次;而課程上的整合應該是分別由不同藝術學科的形成單獨切入教學構成的藝術綜合課程。只有我們將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才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為他們的藝術成長插上健碩的翅膀,使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得到長久而持續(xù)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宗英.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J].祖國:教育版3(2013):399-400
[2]蔡朝陽.音樂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0(2013):114-115
[3]鐘敏俐.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音樂課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