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政治教材的改革由思想品德變化為道德與法治,這是對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一次挑戰(zhàn),也是對新時代政治教師的一次考驗。新教材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作出相應的轉變:“由應試教學轉變?yōu)樗刭|教學,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那么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有效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點嘗試。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情境;共享學習;學生素養(yǎng)
一、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要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這樣才能滿足情境教學的代入感,盲目的帶入反而會使學生產生不適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基于對學生了解的前提下結合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情境。例如,在進行法律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帶入到法律中,如消費時買到了假的商品、寄快遞時發(fā)生了破損、丟失等情況,如何申請賠付等,這些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與接觸到的問題,帶領學生掌握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能夠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現(xiàn)自我保護。這樣的話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并且與學生產生互動,還能使學生感受到道德法律學習的實踐意義等。情境的選擇除了教師能夠想到、了解到的學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書籍、影視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學習等。
二、 在課堂實現(xiàn)角色扮演
將生活情境帶入課堂,除了典型的情景教學創(chuàng)造情境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建立模擬場景的嘗試,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身臨其境的去體味、去嘗試。例如,在講解法律知識之后,可以建立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和原、被告,然后對于一些情況進行討論。在思想道德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公交車的場景,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的人乘坐在同一輛公交車中,繼續(xù)發(fā)展故事。教師既可以設定固定的情節(jié),讓學生進行演繹,也可不設定情境,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自主的設定情境,展開教學。初中階段學生年齡尚小,參與意識、表現(xiàn)意識還較為強烈,采用這樣的場景模擬,能夠將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轉化為一幕幕短劇,讓學生參與其中的感悟體驗,啟發(fā)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進行處理。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需要選擇素材的情況,教師可以盡量選擇近來報刊電視上播放的熱門話題,讓學生討論,這符合政治學科的特色所在,也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給學生討論熱點的機會,能夠體現(xiàn)他們的參與性及建設性等。
三、 共享學習
朱小蔓教授曾說道:“只會統(tǒng)一化、標準化教學的老師,不遠的未來可能會被互聯(lián)網取代而‘下崗,只有有獨特魅力的老師才符合未來教師的標準。”這句話在推動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審視,有著特別的意義。電子課不僅是對學習者的沖擊,也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诤诵乃仞B(yǎng)的教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這勢必要求教師歸還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扭轉“知識代理人”的“專家”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迎接新時代的挑戰(zhàn)。
列入:“我們一起做”教學片斷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小花。這里有一些信封,每人一個,請每一小組的組長發(fā)給組員。每個信封里都有制作小花的材料。老師也是其中一個小組的一員,和大家一起做。電子白板出示要求:(1)在兩分鐘之內完成一朵小花,音樂停止時結束。(2)完成后請組長舉起小花,其他組員坐端正。(3)大家一起把桌面整理干凈,把垃圾放進垃圾袋里。采訪環(huán)節(jié):一位學生采訪做得最快的一組:你們?yōu)槭裁醋龅眠@么快?是怎么做的?一位學生采訪做得慢的學生:為什么慢了?一位學生采訪老師:老師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也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合作者。對于合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不急于糾正,而是通過讓學生采訪同伴和老師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悟,在交流中反思和總結提高。如此,變教師課堂控制為“共享學習”,老師和學生“一起做”。他們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謙讓,一起解決問題,感悟規(guī)則,領悟合作需要合理分工,體會合作的快樂。這樣的品德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分享與獲得,更有溫暖貼心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
四、 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要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能力,必須走出課堂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體驗進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達成學生道德意識觀念、判斷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的逐步內化。在實踐中達到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道德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培養(yǎng)通用特質。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做呢?
第一,教師要結合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與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講《盡孝在當下》就可進行演講、黑板報征文、參觀、訪問、調查,特別是讓孩子為父母做一件事等活動;講拒絕不良誘惑時,就可舉辦辯論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更為深刻的了解相關知識,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應有能力。
第二,教師要建立起“社會就是課堂”的大教學觀。道德與法治課堂要面向社會,組織學生參加募集捐款、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為福利院服務的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更加珍愛生命和充滿愛心善心。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旅行帶他們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紀念館、國家公園等多種場館,用現(xiàn)代化手段布置環(huán)境,生動活潑地把社會主義傳統(tǒng)文化和文明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種活動模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社會關愛、家國情懷、合作參與的能力。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就必須要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在“動”中激發(fā)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興趣,激活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求知欲,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指導學生自己的行為,以便存儲更多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朱小蔓.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參考用書一年級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2]宋秉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評價探究[J].新課程,2009.
作者簡介:
龍慧麗,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鳳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