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藝術戲曲著作中有這么兩部巨著被后人廣為傳頌——《西廂記》和《牡丹亭》。這兩部藝術戲曲之所以從古至今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追捧,是這兩部作品中體現了堅貞不屈、敢于挑戰(zhàn)封建禮教束縛,為愛而不惜違背封建正統的精神,張生與崔鶯鶯,杜麗娘與柳夢梅,他們之間的愛情可歌可泣,這四個人能在戒律森嚴的封建社會里為愛而挑戰(zhàn)正統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在《紅樓夢》中,曹雪芹通過林黛玉之口稱贊《西廂記》:“曲詞警人,余香滿口?!痹馁Z仲明在他所著的《凌潑仙》中,甚至稱贊:“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泵戏Q舜在其《柳枝集眉批》中這樣說道:“《西廂記》和《牡丹亭》,皆為傳情絕調。”
這兩部作品最大共同點是其主線——愛情,《西廂記》和《牡丹亭》所寫的愛情,它們不僅突破了前人創(chuàng)作中關于愛情婚姻的主題內涵,還分別塑造了各具時代特點的光彩奪目的人物形象?,F單就愛情描寫方面的異同略抒一管之見。本文將從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主題方面對兩部巨作的異同進行分析。
一、時代背景不同
《西廂記》和《牡丹亭》在創(chuàng)作上,雖然都采用了愛情題材作為主線的作品,都有著封建傳統的愛情觀進行沖擊,張揚著一種尋求自由、對愛情的自由不受封建倫理觀念所束縛的愛情思想。總體來講,就是與當時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愛情觀相左。但是,這兩部佳作的作背是不同。
(一)《西廂記》
這部雜劇出現在元代,由王甫實創(chuàng)作。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等級制度森嚴,民族矛盾突出;雖沿用儒家思想治國,但是科舉廢立無常;社會經濟繁榮;社會風氣相對寬松,為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土壤。正是因為科舉廢立無常,這一時期,很多讀書人難以通過科舉邁入仕途,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城市數量的增多,市民階層擴大,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很多讀書人為了生存,游走于市井之間,創(chuàng)作取悅于瓦肆之上,正是這些讀書人的特殊遭遇,使得像王甫實這些知識分子更加深入普通百姓,創(chuàng)作也更加接地氣,也是如此,才成就了《西廂記》。雖然《西廂記》表面上寫的上層社會的愛情追求、艱難沖破封建愛情觀,這也不是側面反映出普通百姓家的男女青年對自己“愛不能愛已所愛”,上層如此,更何況底層的百姓家呢?
(二)《牡丹亭》
《牡丹亭》創(chuàng)作于明代中期,作者湯顯祖,明代興理學,縱觀我國歷史,儒家集大成有兩個高峰,一是宋代的程朱理學,二就是明代的陸王心學,不管是程朱理學也好,陸王心學也罷,它們的核心是不變的,便是“天理,滅欲”。當時,統治者推崇這種傳統理教觀念,逼得人們必須遵照理教的規(guī)范,這規(guī)范對人欲的壓榨進一步加深。湯顯祖反對這種變態(tài)的滅人欲行為,其在《牡丹亭》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創(chuàng)作主題的不同
雖然《西廂記》和《牡丹亭》都是愛情題材的名著,思想表達相對一致,但是兩者主題不同。仔細品讀這兩部作品,人們會發(fā)現,由于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不同思潮的出現,這兩部巨作反映的主題也正悄然發(fā)生變化。在《西廂記》中,崔鶯鶯明知道自己早已被父母許配給了又丑又無學識的表哥鄭恒,雖無情感,但是這畢竟是父母之命,由不得自己。當時,整個社會被這種封建禮教觀念所籠罩,追求自由愛情是何等的艱難。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若違背父母之命,是一種不孝的行為,但是崔鶯鶯對張生有情,為了追求所愛,不惜沖撞當時的倫理紅線,大膽追求,向張生傳情示愛。張生后雖知道崔鶯鶯早已許配他人,面對崔母的阻攔,他并沒有退卻,仍不忘初心,大膽向崔鶯鶯表達愛意,雖知道這種行為非君子之行徑,但為了自己所愛之人,也不惜沖撞封建禮教的道德紅線。兩個有情人為了追求自由愛情,大膽向封建禮教、傳統的愛情觀宣戰(zhàn),最后兩個人打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終成眷屬。由整個故事不難看出,崔鶯鶯和張生用自己的情挑戰(zhàn)傳統禮教,正如王力鵬教授所言:“以情戰(zhàn)禮。”
《牡丹亭》則不同,湯顯祖通過夢境這種浪漫手法描述男女主人公柳夢梅和杜麗娘的相見。雖無在現實中見過,但是夢見鐘情、彼此皆有愛慕之意,尤其是杜麗娘因相思成疾而終。葬在兩人夢中幽會之所,其父更是委托陳最良在此修建“梅花觀庵”,當柳夢梅陰差陽錯地下榻在此,發(fā)現了自己夢中情人的自畫像,便掘墓,杜麗娘奇跡般還魂復活了。兩人的身份不對稱,注定兩人若想走到一起必要沖破險阻,最大的障礙是理學的規(guī)范,現實中最直接的沖突是與杜麗娘的父親杜寶。杜麗娘出生名門、仕官之家,從小就在這種封建理教的環(huán)境中成長,其父親更是理教的忠實守護者;柳夢梅出身貧寒,只是個窮書生,對這種門不當、戶不對,不符合規(guī)矩的婚事自然不可容忍。杜麗娘和柳夢梅為了兩人的愛情,用他們的真情來反擊杜寶,也就是挑戰(zhàn)理學的枷鎖、反擊理學對人欲變態(tài)的規(guī)范和壓榨。所以,《牡丹亭》反映的是為了終成眷屬,用情反理,用情斗理,以情戰(zhàn)理這一主題。
“禮”與“理”雖是一字之差,內涵可謂天壤之別,但也有相同之處。在人物內涵表達上,崔鶯鶯和杜麗娘都大膽、執(zhí)著地追求自由愛情,可在個性上更多的是差異,這是由兩位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所決定的,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崔鶯鶯展現的更多是波動性,杜麗娘表現的更多是主動性。
三、結語
《西廂記》與《牡丹亭》,一部為情抗禮、反禮;一部為情戰(zhàn)理、抗理,表達出來的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自由,反抗封建變態(tài)的規(guī)矩枷鎖。雖然都具有“反叛”的精神,但背景不同,注定了這兩部戲曲巨作存在差異性。
(海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吳淑強(1994-),男,海南文昌人,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