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勝
【摘要】因為父母親出外打工,監(jiān)管的祖輩溺愛、管教不嚴和其它問題,導致留守兒童書寫馬虎、錯別字滿篇、做作業(yè)拖拉、敷衍應付、甚至不做作業(yè);上課不專心聽講、甚至睡覺、搗亂……面對這樣的一群“異變體”,我們應該少一些整齊劃一,多一些因人而異;少一點嚴加呵斥,多一些情境育人;少一些單打獨斗,多一些家校共育,以此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留守兒童 因人而異 情境育人 家校共育
【課題】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931《農(nóng)村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yǎng)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6-0236-02
一、少一些整齊劃一,多一些因人而異
因為父母親出外打工,監(jiān)管的祖輩溺愛、管教不嚴和其它問題,導致留守兒童書寫馬虎、錯別字滿篇、做作業(yè)拖拉、敷衍應付、甚至不做作業(yè);上課不專心聽講、甚至睡覺、搗亂……顯然,面對這樣的一群“異變體”,學習習慣上的良莠不齊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天地間獨此一份”,“花有花的美,葉有葉的綠,樹有樹的高?!币蚨ㄓ懈鶕?jù)每一個留守兒童的獨特性而采取“對癥下藥”的方式,才是矯正不良學習習慣的應有之義。
“只有把作業(yè)做得亂七八糟,引起老師的強烈關注,老師才會給父母親打電話,爸爸媽媽才會急急忙忙回來看我?!碑斘覀儗α羰貎和膶W習習慣進行調查時,老師問一個13歲的男孩子為什么學習習慣很差時,他這樣回答。瞧,這個男孩子作業(yè)如此“不濟”的原因竟然是這樣,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原來,孩子們看似很簡單的一些行為都與父母親有關系,都有其一定的不為人知的原因。
面對這樣的一個學生,教師是采取整齊劃一的方式告訴學生“你必須端正學習態(tài)度”,還是采取因人而異的特殊方式呢?對此,我們的做法是先聯(lián)系其家長,委婉地告知家長:無論多忙也要和孩子聯(lián)系,也要“?;丶铱纯础?,否則你的孩子將會通過“負面的方式”讓你回家……然后再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引起父母親注意的方式不是不做作業(yè),而有更為理性更為合適更為“自豪”的方式……漸漸地,這個學生的學習習慣改變了:認真、細心、勤奮——因為他終于明白了,學習好,才會增加父母親“常回家看看”的次數(shù)。既然如此,何不“認認真真做作業(yè),和和睦睦勤團圓”呢?
二、少一點嚴加呵斥,多一些情境育人
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一部分留守兒童具有粗心、應付、得過且過、破罐子破摔等學習習慣不好的問題。對此,我們是嚴加呵斥、直面訓導呢?還是通過“靈活的、多彩的、愉悅”的情境去解決問題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唯有把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像“鹽”一樣融進了情境的“湯”中,孩子們的學習習慣才有可能發(fā)生一點一滴的改變,其學習力、思維力和學習效能才能得到同步提升。
類似的情境教育,我們經(jīng)常性地開展,比如:“克服粗心——我有金點子”推薦活動、“勤奮學習我也行”主題隊會、“克服不良學習習慣埋葬”活動……特別是不良學習習慣“埋葬清單”活動讓很多留守兒童受益不淺——在這一活動中,孩子們先寫下“不良學習習慣清單”,如“做作業(yè)半途而廢”、“碰到難題做縮頭烏龜”、“經(jīng)常性抄襲作業(yè)”等等,然后把這些“缺點”寫在一張紙上,或貼在墻上天天告誡自己,或把它埋在土里,意味著讓“壞習慣永不翻身”;或用火把它燒掉,意味著永遠和壞習慣徹底告別。這樣的情境活動遠勝于嚴加呵斥,孩子們的學習習慣逐漸朝著良性的軌道邁進。
三、少一些單打獨斗,多一些家校共育
不可否認,“5+2”等于“0”的尷尬仍然存在于當下的中小學教育中。的確,在校的五天,教師辛辛苦苦、苦口婆心培養(yǎng)孩子們的良好學習習慣,然而,兩個雙休日家長的放任不管和隨心所欲,讓教師五天的努力付之東流。特別是面對無人監(jiān)管或監(jiān)管不力的留守兒童,這一現(xiàn)象尤為嚴重。于是,杜絕家?!皟蓮埰ぁ钡默F(xiàn)象產(chǎn)生,加大家校之間的和諧和合力,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彼此相連的一泓活水就顯得不可或缺。教師,應該是這一泓“活水”的發(fā)起者、營造者和更新者。
實踐證明,當教師和家長都敞開心胸時,一些所謂的“頑疾”正在一點一滴地消失,而學習的好習慣正在被培養(yǎng)并漸漸定性;一些所謂的較差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穩(wěn)中有升,細心認真、勤奮刻苦、知難而上、堅持不懈、勇攀高峰等學習習慣扎根于留守兒童的頭腦深處和日常點滴之中,而隨后,成績提高和品性轉變也就在清理之中。
參考文獻:
[1]陳秋蘭.教育是一種喚醒[J].中小學德育,2018,(1):1.
[2]陳柏清.做個“客廳”父母[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