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娜
摘要: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都屬于上層建筑,是為一定經濟基礎服務的。治理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道德與法律的支持;發(fā)展經濟,不斷強化行為約束,需要道德與法律的保障。認真分析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我們可以明確:首先,法律是標桿,道德是根本,標本兼顧,才能更好的實現“依法治國”戰(zhàn)略計劃;其次,道德建設,能給社會治理效果的提升起到積極的影響,當代文明社會始終需要法律的維護。對道德與法律關系進行深入的思考,值得我們付出更多努力,投入更多精力。本文主要對從道德與法律關系看待社會治理做出了具體的研究。
關鍵詞:道德與法律 關系分析 社會治理 思考 研究
改進社會的治理方式,是深化社會治理的關鍵所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jié),有利于廣大群眾良性互動關系的慢慢形成。我們應一直堅持依法治理,不斷加強法治保障,這樣才能更好的化解社會矛盾問題,讓“法治思維”及“社會治理”真正結合在一起。要知道,所謂的社會治理其實就是強化有關道德方面的約束,規(guī)范著群眾們的一些社會行為,同時協(xié)調社會關系與利益關系,讓更多的社會問題都能得到好的解決,助推和諧社會的發(fā)展建設。從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來看,社會治理必不可少,了解到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會使社會治理才具全面性,國家綜合實力得以迅速增長。
一、道德屬于促進社會向善的價值規(guī)范
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應帶著積極向善的樂觀態(tài)度,參與社會活動,規(guī)范自身行為。道德追求能讓人們產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始終堅持“至善修身”原則,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1]。比如,傳統(tǒng)文化提倡“見賢思齊”,鼓勵“尊老愛幼”,是在加強自身品德修養(yǎng)的同時杜絕那些道德下滑的事情發(fā)生。國家在保護私有利益方面頒布了各項條款,主要目的在于維持社會基本的道德底線。法治思維屬于守護價值底線的一種形式,德治目標則是引導社會目光向前看齊,去追求真、善、美,釋放出正能量。因為道德思維永遠是積極向善的,所以它更利于和諧社會的整體規(guī)劃與長遠發(fā)展。
二、法律制定及實施始終需要道德維持
“道德”偏向感性的內容,“法律”偏向理想的內容,法律的實施,需要良好道德的維持。法律由人制定,融合了一些主體意志,體現的是主體思想。法律不能滿足所有個體的利益需求,根據實際情況發(fā)揮法律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正所謂“法律是一把雙刃劍”,法律帶有理性特征,它在確立、執(zhí)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價值理性。這個社會僅有道德的約束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法官或者律師如果放棄了法律的理性原則,那么法律的存在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甚至有可能成為一種十分惡劣的反面規(guī)范。有鑒于此,實施法律必須倚靠道德約束,道德行為必須看重法律維持。比如,2008年出現了三鹿奶粉事件,三鹿集團之所以被綁上了社會的“恥辱柱”,法律方面依據的是“明知故犯”,完全喪失了職業(yè)道德,他們在了解嬰兒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況下,依然準許生產,并且出廠銷售,這種行為可以被稱為極不道德的。要知道,如果人人都能以高尚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約束行為,那么這類慘劇就不會發(fā)生,建設和諧社會才有現實的意義。
三、法律通過道德才能得以真正的維護
其實,道德與法律實現的根本依據是不同的。從哲學的角度來分析,道德依靠他律,法律依靠自律,道德屬于人內在行為的一種約束工具,法律則是人外在行為的一種規(guī)范工具。了解了“唯物辯證法”后我們可以明確,內在元素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外在因素聯合著內在因素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所以,法律需要道德的維護才能體現出更高的存在價值,發(fā)現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實現社會治理長遠規(guī)劃目標的必要前提[2]。例如“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這些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一部分人沒有遵守道德,不夠重視法律。那么,我們必須使用法律的手段去懲治他們,確保良好的社會秩序逐漸恢復,使人民群眾得以安居樂業(yè)。社會治理的具體實踐環(huán)節(jié),我們首先要清理主要的社會矛盾,同時理清內因,找出關鍵依據,然后,需要加強道德建設,快速完成根本任務,將法律制裁全面貫徹到每一環(huán)節(jié),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最終取得一個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四、形成道德與法律氛圍能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從意義上看,社會治理實際上是治理社會。根據特定的治理主體,實施有效的管理方案。社會管理過渡到社會治理,不僅是概念上的變化,更多的是思想、行為、方式、手段的革新[3]。社會治理影響著公共理想,決定著經濟效果,通過一系列價值、政策、制度的完善,發(fā)揮好提升經濟水平,構建文明社會,體現政治核心的強大作用。社會治理有一定的成本,實施法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國家時時刻刻都在整合資源,用于維護法律體系的完整性。道德則是相反的,因為它不需要強制執(zhí)行,依靠的是“自給自律”,主體受到輿論力量的約束,從而產生向善的信念。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著道德的良性發(fā)展,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組織社會治理工作,很好的發(fā)揮著自我約束的重要作用。其實,道德成本遠遠低于法律成本,而且能夠涉及到更廣的范圍。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氛圍,對于“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五、既要重視“法治”更應加強“德治”
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法律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它的實施空間非常有限,無法在各個領域發(fā)揮出重要的保障作用。比如網絡游戲、互聯網金融屬于新興的事物,在這個媒體時代中,它們處于快速的發(fā)展狀態(tài)。但是新的法律卻尚未出臺和實施起來。這種缺陷也不僅僅體現在一個方面。設想一下,如果社會治理只需要法律規(guī)范的話,那么沒有出臺相關法律的領域是否就能放任不管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此時配合道德的約束,強調輿論的監(jiān)督就顯得異常關鍵的。道德彌補著法律的空缺,補充了法律的不足[4]。有的時候,道德可以代替法律規(guī)范人們的某些行為,既然關注著“法治社會”的發(fā)展,那么在此基礎上,就更應該加強“道德治國”的建設。從道德與法律關系看待社會治理,全面性、綜合性、先進性特征極為明顯,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必須加強二者的目標指向,融合共同的奮斗思想,進而培育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
六、結語
總的來說,道德與法律乃是一個整體,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用法律維護道德的底線,用道德規(guī)范法律的行為,有利于社會治理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鑒于此,我們就要不斷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觀念,引導人們“講道德、守道德、尊道德”,進而形成一種積極向善的樂觀態(tài)度,營造出一片至善、至美、和諧的社會氛圍、常言道“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奔訌娚鐣牡赖陆ㄔO是至關重要的。人們產生了善良的思想意識,具備了強烈的道德情感,在參與各種類型的社會活動時才能自覺遵守相關法律,確保實踐能力、踐行能力得以快速提高。我們一代接著一代的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有助于社會治理的深入推進。
參考文獻:
[1]王燁,陽葉青.從道德與法律關系看社會治理[J].人民論壇,2014,(35):112-113.
[2]米江霞,賀泉江.淺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的整體性——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思考[J].甘肅高師學報,2015,(03):266-266.
[3]劉萌.淺析道德文化及其對社會的治理作用——“冷漠”被救者帶給我們的思考[J].科學與財富,2016,(14):441-442.
[4]彭宗健.關于社會治理主體道德問題的思考[J].新西部,2016,(17):88-89.
(作者單位:包頭市第九中學高三年級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