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璇
【關鍵詞】小古文;文言文;音韻;達意;語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09-0068-02
小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種,它篇幅短小、語言精練,讀來朗朗上口,適宜誦讀。小古文內容大多活潑生動,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在小學階段開展小古文教學,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價值。正如提倡小古文教學的朱文君老師所言:“第一,文言,讓白話的表達更精妙。第二,文言能讓白話的表達更有節(jié)奏和音韻。第三,文言,是我們不能拒領的文化遺產。第四,為了初中和高中的文言學習能夠有個臺階,有個預備,小學也應該學一點淺易的文言,積累一定的語匯,培養(yǎng)文言的語感?!倍从^教學實踐,教材中小古文篇數較少,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古文排斥等原因,都影響著小古文教學價值的實現。基于此,本文從教學策略角度對小古文教學作一些探討,以期對教學實踐有助益。
1.朗讀誦讀,感受小古文的音韻。
由于文言文產生的時代與當今間隔久遠,其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今人們的說話方式有較大的差別,而且很多字詞是古今異義,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撬動文言文教學的支點,是學生感受文言文音韻之美的重要方法。
示范朗讀,模仿入境。要讓學生把文言文讀得正確流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示范朗讀??梢允墙處煬F場示范,也可以選擇名家的朗讀音頻為學生示范。學生通過傾聽、模仿來加深對文言文的感受和理解。在傾聽示范朗讀之前,教師應提醒學生運用一定的傾聽策略,帶著問題和學習任務傾聽。比如,提醒學生認真聽,要聽清楚吐字規(guī)范,注意每一段的停頓、重讀,以及為生僻字注拼音等。
多樣朗讀,感受韻律。教師教學小古文時,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多種朗讀方式,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空間,讓他們自由地朗讀,而后再根據小古文的不同類型,相機指導,給學生提供朗讀指導意見。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下《三字經》(節(jié)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節(jié)奏鮮明的特點,結合節(jié)奏歡快的配樂,與學生一起打著節(jié)拍來誦讀。這樣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而且能一改傳統(tǒng)誦讀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文言文語言的韻律之美。
2.聯(lián)系生活,理解小古文的“達意”。
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選取特定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小古文的意思??梢酝ㄟ^展示一幅圖畫,觀看一段小視頻,甚至是直接帶領學生到文中所指之處參觀體驗,理解小古文豐厚的文化意蘊。
運用故事激發(fā)學習興趣。運用故事培養(yǎng)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的興趣,可以使學生有效地入情入境,提升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下《論語》(節(jié)選)時,教師每教一則,就在課前給學生講一個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論語》的意思,品味文學經典特有的魅力。
通過表演情景劇加深理解。不少小古文表面上意思淺顯易懂,深究卻意味深長,富有戲劇性和哲理性,適合學生在模仿和表演中全方位感受。例如:蘇教版五上《自相矛盾》一類的成語故事,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通過表演的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通過扮演這個“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由最初夸耀的神情到后來被圍觀人群追問而陷入窘境的體驗,走進課文,真切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切身理解小古文所要表達的哲理。
3.大膽仿寫,內化小古文的語法。
“讀寫結合”是內化學生語文學習所得的重要方法。通過有意識的讀寫訓練,可以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借助范文,學會仿寫。當代語言學家、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模仿,是學生的必經之路。”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仿寫幾乎是初學寫話的“必經之路”。學習校本教材《蘆花》一文時,學至“水濱多蘆荻。秋日開花,一片白色,西風吹來,花飛如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觀察各色植物,帶著學生邊觀察,邊交流,邊記錄,邊書寫。學生有感而創(chuàng)作“徑旁多丹桂。深秋開花,十里飄香。西風吹來,花細如米”。學了《放風箏》“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學生寫《真有趣》:“活動課,頗有趣,掘蚯蚓,鬧螞蟻,追蝴蝶”。兒童的語言能力在仿寫中不斷提升。
發(fā)揮想象,續(xù)寫故事?!案字杏薪痿~,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薄敦埐遏~》這篇小古文非常有趣,結尾處更值得學生思考:這只貓怎么會輕易放棄到口的美食呢?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故事敘寫,品味小古文的語法規(guī)律。例如:有的學生續(xù)寫“貓不甘心,意欲再捕。叼來利石,猛一砸缸。缸破,水盡,魚蹦。貓進缸食魚?!奔茹暯恿嗽那楣?jié),又練習了古文的寫作方法。
依托文本,填補空白。利用文本的空白,進行想象練筆,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途徑。學習小古文《荷》“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jié),中有空,斷之有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后搜集與藕有關知識補寫到作品中,如“藕,喜溫,不耐陰。味甜,可生食,根葉花果,可入藥”。通過補寫空白,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寫話能力,真正實現由“讀”到“寫”的轉變。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的小古文教學中,應當把“讀”作為基本的教學方法,以“激趣”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將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的“一時興趣”沉淀為內在能力,為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以適合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策略,指導學生系統(tǒng)地、輕松地感受小古文的情境、語言特色,引領他們敲開文言文的大門。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潘漢年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