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學好數學,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需要從數學閱讀習慣的現狀出發(fā),結合學生具體實際,尋找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閱讀;現狀;培養(yǎng)
學習習慣,影響學習效果。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現狀。對學生現狀的了解是建立在認真調查、分析學生聽課、完成作業(yè)、考試等方面的學習過程之后。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最關鍵。以我所教龍華小學三年級七、八班為例,兩個班各54人,我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掌握了兩個班108人閱讀的現狀。
從統(tǒng)計數據看,約有20%左右基礎較好的學生,一直堅持預習并掌握了相關學習內容。對這部分學生,在施教過程中點到為止,酌情提高要求:課堂針對所學內容應拓展、加深,讓他們能吃“飽”;課后適當增加作業(yè)并提高難度。盡力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而對絕大多數沒有預習習慣的學生,在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他們的基礎,在重點、難點的講解,知識體系的構建上,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讓他們能基本掌握所學內容,基本完成相關作業(yè)。這樣,一堂課使資質、基礎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
統(tǒng)計數據顯示:約有30%左右的學生能在課堂積極發(fā)言,及時反饋學習情況,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卻難達到這個要求。鑒于此,課堂上我盡可能創(chuàng)造寬松互動的環(huán)境,適當引導、串講,把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暢所欲言,盡情發(fā)揮。對性格內向、不愿意發(fā)言的學生,就編成三人一組,另找一位活潑、擅長表達的學生進入團隊負責。負責人帶動小組三人,設法尋找切入點,引導他們主動參與,一起探討問題。多數學生都存在的疑難問題,收集起來,在班上我統(tǒng)一講解,直到大家弄懂為止。總之,在課堂上盡量做到,每人都有交流發(fā)言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又有收獲。這正契合新課改的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同時,老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師生互動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據統(tǒng)計:數學課50%以上的學生閱讀習慣不理想,他們多停留在使用公式解決問題階段。機械地、簡單地照抄照搬,導致思維方式模式化、固定化,限制了他們發(fā)散思維的訓練,不利于學生嚴謹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鑒于此,我認為學生需要加強想象力、聯想能力的培養(yǎng)。于是我把強化課外閱讀作為重點抓,尤其是與語文有關的課外閱讀。這樣既豐富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也積累了語言功底。古人講“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正是講的這個道理。加強課外閱讀,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良好的閱讀習慣得到培養(yǎng),這更有助于學好數學。譬如,針對數學教材和作業(yè)中,一些詞匯的理解更到位,一些句子的斷句更準確等。這些進步,不同程度地在數學課中有正向的反映。通過日積月累的培養(yǎng),我所教的班級數學閱讀能力有較好的提升。
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關注幾個問題:
首先,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說是數學的“生命”。數學的嚴密性、抽象性,有別于人文學科。培根講“數學使人嚴密”,就充分體現數學突出的特點——嚴密性;另外數學語言的高度抽象性,也要引起足夠重視。小學數學教材中每一個例題,每一道作業(yè)都蘊含著很強的邏輯關系。老師講解例題,評講作業(yè)要時時處處給學生詳細推導其邏輯關系。同時注意語言的準確描述,切忌使用方言、土話和不標準的術語,使學生似懂非懂。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期熏陶、感悟,邏輯思維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教學中堅持使用標準的術語和符號,借助數學原理進行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達到對材料最“本真”的理解。這是學好數學必不可少的途徑。因此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數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中之重。
其次,數學概念、圖形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教學中,我發(fā)現不少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圖形的認識也不盡如人意。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讓學生反復朗讀或默讀概念,認真理解然后背誦、記住。對圖形的處理是,老師帶著學生一起看,找到他們看不懂、容易錯的原因,訓練多角度觀察圖形,直到看懂、掌握為止。另外,作業(yè)中遇到不理解的或生僻的詞語要查一查字典,問一問老師,切忌望文生義,切忌遇到困難繞開走。走馬觀花,快速瀏覽不適合數學閱讀。
再次,數學閱讀重在理解、領會。理解領會可以視為“內部語言”關鍵還要轉化表達出來,變成“外部語言”。這里牽涉智力、接受能力、表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轉化。
最后,培養(yǎng)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要有耐心。解決這個問題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期、持之以恒的堅持。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重點在課堂,抓住每堂課每個環(huán)節(jié)。一旦聽不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追蜃又v“多聞闕疑,慎言其余”。質疑的過程也是思考問題的階段,也是思維能力,自主探索能力提高的階段。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得到培養(yǎng)。
總之,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課堂是主要陣地;數學老師的引導督促至關重要;家庭的配合也必不可少。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而且摸索過程中,學生也可能出現“反復”。所以老師耐心引導要及時,要堅持不懈。有進步立馬表揚,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問題及時糾正,讓學生找準存在的問題所在。循循善誘、日積月累,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會逐步養(yǎng)成。一旦良好習慣養(yǎng)成,學生會受益終身。這既是一位數學教師的成功,更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價值的體現。
作者簡介:張華平(1972.10—),女,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龍華小學教師。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