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欠卓么
摘 要: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中年級作文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對于農(nóng)村小學而言,作文既是小學語文中年級教學的難點,又是重點。對于當前國內農(nóng)村小學語文中年級作文的教學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并以體驗式作文教學作為中心給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作文;體驗式教學;運用策略
農(nóng)村小學生無論是在自身的知識儲備以及閱歷都與城市小學有著一定的差距,導致作文教學的難度變大。特別是在我國的甘肅甘南藏族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這里的小學地處偏僻,學生的社交范圍以及可供閱讀的書籍較缺乏,導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更不要說提筆寫作文了。那么要怎么樣才能夠有效地強化小學中年級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成為當前一線教育人員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存在的問題
1.基礎條件差
由于處在偏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農(nóng)村小學,無論是在硬件或者軟件設備上都比城市小學要差,沒有閱覽室,沒有多媒體教學,也沒有各種書籍雜志;學生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意識也比較淡薄,導致小學內的課外讀物較為欠缺。
2.師資力量不足
一些教師是代課轉正而來的,因此這些教師的個人素質以及專業(yè)水平較低,而且教師的年齡也較大。隨著小學教學任務的加重,使得許多老師無法抽出時間與精力去接受新課改的要求來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導致學生在學習作文的時候由于教師沒有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與學習目標,使得整個作文學習的效果較差。
二、運用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策略
1.以學生為中心來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位置,要求學生去認真觀察生活以及人物并進行記錄。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還要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之中,并運用體驗式教學法來深化學生對作文題目的理解,并確立作文的寫作重心與方向。比如說在講解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的《我的自畫像》這篇作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好的一些小鏡子分發(fā)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認真地觀察自己,然后再按照鏡子中的內容來用語言描述自己。有一些學生就會說自己有一雙漂亮的大眼睛,還有一個紅紅的小臉蛋。學生在描述完自己的外表之后,可以再由同桌進行補充。當學生完成外貌描述之后教師再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神態(tài)變化上來進行自我介紹。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由同桌來完成,比如說有一些學生笑起來眼睛像一個彎彎的月亮,還有一些學生笑起來眼睛會變成一條線等等。教師也可以從旁進行暗示與引導,幫助學生在進行自畫像的時候注意細節(jié),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變得更加完整。當學生完成自我介紹之后,教師就可以開始布置任務了:同學們,大家現(xiàn)在對自己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么現(xiàn)在讓大家對自己做一個自畫像,不過要以文字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課堂的中心交由學生自己,教師從旁協(xié)助,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完成自我表達。
2.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進行小學作文中年級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要運用范文來對學生進行指導。雖然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提高一定的寫作水平,可是對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影響,學生長期處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容易陷入到固化的寫作模式之中,寫出來的內容沒有什么大的變化。所以教師必須要制訂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與生活實際的內容相結合,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場景并且從中找到不同的美。由于寫作的內容主要是表達自身的真實情感與所見所聞,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的細微處著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并記錄生活中的美好。
比如說,在講解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觀察一處景物寫段話”的寫作內容的時候:(1)教師必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并幫助、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插畫認真觀察,然后讓學生閱讀優(yōu)美的《山坡上》這篇文章,當學生讀完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讀完了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想嗎?文章中使用了哪一些寫作技巧呢?”然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互相討論并進行總結。隨后教師隨機選擇一位學生讓他介紹自己看到過最好看的風景,并講述風景的內容,而且要求他盡可能地讓其他同學也感受到你說的那種美感。(2)教師可以通過課外活動的方式帶著學生去山坡上、田野里尋找并發(fā)現(xiàn)隱藏的美,然后再讓學生將自己所看見的美感運用記錄或者畫畫的方式進行保留。(3)活動結束之后再讓學生按照采集到的圖片或者回憶來將這些戶外活動中看見的美寫下來。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在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幫助與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相聯(lián)系,并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作文學習興趣,又能夠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張莉.提高小學中年級體驗式作文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12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