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模式下,文本解讀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本文以北師大版Module 7 Unit 19 Lesson 3 Body Language為例探討如何進行文本深度解讀,優(yōu)化教學設計,助力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文本解讀;核心素養(yǎng);高中英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正式發(fā)布,將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明確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緊隨當前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把“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落至實處。核心素養(yǎng)的實現(xiàn)離不開以文本為載體的教育教學內(nèi)容和以活動為載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但目前課堂教學對文本的處理仍過于簡單化,僅停留在理解淺層事實,講解詞匯和語法上,缺乏從多種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層分析,較少關注語篇和語用。深度解讀文本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學設計取決于教師對文本解讀的程度,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認知過程、情感發(fā)展和學習成效。因此,本文將以北師大版Module 7 Unit 19 Lesson 3 Body Language為例,探討在閱讀課上如何通過深度解讀文本助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有效落實。
一、 解讀文本主題
主題指圍繞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相關的某一范圍展開的話題類型,它不僅規(guī)定了語言知識的范圍,而且為語言學習提供了語境。本單元的主題為語言,具體涉及語言學習、英語變體和肢體語言三篇文本。Body Language的主題是肢體語言,屬于高中階段所涉及的人與社會這一主題類別。在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標題Body Language Speaks For Itself出發(fā),緊密聯(lián)系配圖,直接預測到主題為肢體語言,此舉能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思考的習慣,提高思維品質(zhì)。此外,在理解該主題的基礎上,學生能調(diào)動相關的背景知識,比如生活中常用的肢體語言,肢體語言在交流時的作用等,為接下來進一步分析文本做好準備。
二、 解讀文本內(nèi)容
解讀文本內(nèi)容能體會到作者是如何在主題意義下建構文本傳遞信息,避免出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關鍵詞來提取各段的段落大意有助于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概括能力。文本第一段通過一個例子引入主題肢體語言這一話題;第二段介紹肢體語言的概念;第三段說明肢體語言的特征;第四段分析肢體語言的用處;第五段闡述了肢體語言好處;第六段提出肢體語言在跨文化交際時可能產(chǎn)生的誤會;第七段進行總結——微笑是全球通用的肢體語言。此外,研究表明對知識和思維過程圖形化表征的思維導圖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將學習的知識轉變成自己內(nèi)部的表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繪制出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見圖一),在簡化文章內(nèi)容的同時,分析概括并整合文本的內(nèi)容,通過銜接手段理清文本內(nèi)容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后續(xù)活動鑒定基礎。
三、 解讀文本文體
不同體裁的文章有著不同的文體特征、文章結構、寫作手法和語言特點。分析文本的體裁與結構,有助于學生刪繁就簡,把握文本框架。本篇課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說明了肢體語言的概念,特征,優(yōu)勢,劣勢,及應對方式,涵蓋了說明文的基本要素,具有篇章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的特點。在解讀該文本框架時可借助思維導圖,提取說明文的主要框架(見圖二),是典型的總——分——總結構,該框架的建立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說明文的結構,為后續(xù)語言輸出提供支架。寫作手法上作者運用了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例如比較不同國家對于“點頭”這一肢體語言的釋義。通過使用不同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具體,更具說服力。對文體和說明方法的分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歸納整合的思維能力,為說明文的寫作輸出奠定一定的基礎。
四、 解讀文本語言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不僅要準確理解閱讀材料中的內(nèi)容,還要學習材料中蘊含的語言知識并把所學知識運用于新的情景。因此在解讀文本時應關注文本的語言,分析語言的使用如何為表達服務。Body Language作為一篇說明文,時態(tài)為一般現(xiàn)在時,語言的使用具有科學性,條理性。首先,文本用了許多表示對比和差異的詞匯與短語來說明不同文化中肢體語言的異同如:differ from; as well; just like等;此外跟主題相關的一些肢體語言的表達也是關注的重點如:nod ones head; pack on the back; raise eyebrow等,這些表達能夠豐富學生該話題的語料庫;再者文中常見一些較復雜的主從復合句,使文章表達更加多樣化。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把長難句找出來分析,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語言與表達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解讀完文本語言后,學生能夠感受到說明文的語言特色,基于說明文的寫作方式和謀篇布局,進行相應主題的寫作輸出,落實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五、 解讀作者意圖
解讀作者的意圖,把握寫作目的,對文本進行理性思考和批判性的評價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寫作目的為說明肢體語言這一全球通用的語言,作者在文章結尾提道:盡管不同文化背景下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不盡相同,然而微笑是全球通用的肢體語言,體現(xiàn)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更為得體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對作者意圖的解讀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肢體語言差異,關注在交際中使用肢體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和感情,做到得體交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格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六、 小結
文本解讀是課堂教學的邏輯起點,全面到位的文本解讀能為后續(xù)的寫作輸出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應在主題的引領下,分析內(nèi)容,將語言學習和意義探究有機結合,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進而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提取,分析,整合,評價文本的同時,學習語言知識,體會情感態(tài)度,形成語言能力,塑造文化品格,提升思維品質(zhì),進而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zhàn)[J].英語教師,2015(16):6-7.
[2]章偉民.建構主義及教學設計原則[J].外語電化教學,2000(3):23-26.
[3]賴朝輝.例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4):27-32.
作者簡介:吳詩婷,福建省石獅市,福建省石獅市石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