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
摘 ?要:長期以來,盡管一直強調學校體育對促進學生健康的重要性,但實際上,體育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fā)揮。針對目前青少年肥胖率居高、視力不良低齡化、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狀況,筆者通過對少年兒童籃球培訓的調研和文獻資料的查閱,認為較大眾化的籃球運動可以對少年兒童身心健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球運動起源于學校,其健身、教育、增智、社交功能和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籃球運動已成為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活躍校園文化生活、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特殊教育形式。隨著三人制籃球、小籃球運動及花式籃球的相繼推出,籃球運動成為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的主要體育運動項目。
關鍵詞:籃球運動 ?少年兒童 ?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b)-0057-02
1 ?籃球運動的特點
1.1 趣味性
籃球運動從它的起源來看,就是一種游戲,將若干人分成2組,通過爭搶,控球方通過運球、同伴間傳球,努力擺脫防守,把球投進對方籃筐;而防守方在規(guī)則范圍內努力阻止對方進球或者爭取搶斷球。游戲過程中攻防轉換頻繁、節(jié)奏很快,充滿了不確立性和挑戰(zhàn)性,大大增強了娛樂性和趣味性。
1.2 綜合性
籃球運動成為大眾喜愛和樂于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正是體現(xiàn)在其綜合鍛煉價值上,它包含了跑、跳、投等身體活動。經常參加籃球運動,能夠全面發(fā)展人的速度、耐力、力量、平衡、協(xié)調和柔韌等身體素質,對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有積極的作用。
1.3 競技性
籃球運動作為一項體育競賽項目,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競技性,競爭雙方不僅需要有良好的體能、高超的技戰(zhàn)術能力,而且需要較高的智力和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及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一次次的對抗和競爭、領先或落后、順境或挫折均可以訓練參與者在激烈的競爭場景中快速應變的能力,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參與者不懼失敗、承受挫折的能力和不屈不撓、頑強拚搏的意志品質。
1.4 集體性
籃球運動是一項集體性運動,在常規(guī)的比賽中,三人制籃球一方有3人,五人制籃球一方有5人。所以,要想贏得比賽,必須依靠團隊合作,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特長和優(yōu)勢,針對不同的對手選用不同的隊員、采取不同的技戰(zhàn)術,合理配合,群策群力,以取得最佳發(fā)揮。
集體性運動的魅力就在于團體凝聚力。許多研究者指出,一個團體,尤其是一支成功的運動隊,它是“一個有生命力的群體,其成員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共同的任務之中,他們團結一致并能夠從中獲得樂趣,他們最終總能高質量地達到目標”[2]。正是統(tǒng)一的目標使團隊成員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隊員摸爬滾打一起訓練、相互學習、相互鼓勵,提高技戰(zhàn)術能力的同時學會溝通、增進友誼、獲得自信、享受樂趣。
2 ?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現(xiàn)狀
2.1 少年兒童身體健康現(xiàn)狀
據(jù)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與2010 年相比,盡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總體有所改善,但也存在著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現(xiàn)下降趨勢、各學段學生視力不良率繼續(xù)攀升并呈低齡化傾向、各年齡段學生肥胖檢出率持續(xù)上升等主要問題。時隔4年,2018年7月25日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發(fā)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報告》表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質達標率較高,但仍然存在“學生肥胖比例較高、學生視力不良問題突出、學生睡眠時間總體不足”的問題[3]。
2.2 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現(xiàn)狀
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wèi)生中心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中國18歲以下未成年人有3.67億,據(jù)保守估計,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0%,突出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情緒穩(wěn)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如,天津市內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約占37%,心理健康狀況一般水平的占43%,20%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對河南省高中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處于中等焦慮水平的學生占77.80%,重度焦慮水平的學生占2.52%。對北京市2萬多名中學生跟蹤調查顯示,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級559名小學生調查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達22.9%??梢姡陙碇行W生心理發(fā)展存在著許多問題,心理健康水平偏低[4]。
3 ?籃球運動對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
3.1 籃球運動對少年兒童生長發(fā)育和增強體質的促進作用
籃球運動是跑、跳、投3個基本運動形式融于一體的綜合性運動形式。通過籃球運動可以使少年兒童的身體得到全面的鍛煉,對靈敏、協(xié)調、速度、耐力、柔韌和力量等多項身體素質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少年兒童正處在生長發(fā)育的敏感期和快速期,經常性地進行強度適中的籃球運動(包括小籃球運動),可以增強機體內各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促進生長發(fā)育、增強體質。同時對降低肥胖率和預防近視有良好的效果。
3.2 籃球運動對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籃球運動不僅是身體和技術的對抗,更是智慧的較量?;@球比賽中攻防節(jié)奏的快速轉換及面對不斷變化的對手,都要求參與者觀察敏銳、判斷準確、反應迅速、應變及時。這種在運動中變化、變化中應對的對抗和較量,能很好地刺激和動員少年兒童的神經系統(tǒng),促進大腦功能和智力的發(fā)展。
籃球運動的競技性和集體性,使參與的個體既有同伴之間的協(xié)作和比拼,又有兩隊之間的對抗和輸贏,還有必須遵守的比賽規(guī)則。爭強好勝是少年兒童的天性,但是每場比賽有贏就有輸。在比賽中,更多的是鍛煉比分落后的一方,面對不利因素,隊員之間不拋棄、不放棄,相互鼓勵,克服困難,努力趕超。通過頑強的拚搏,贏得勝利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失敗了,也能坦然面對失敗,分析原因找到不足。通過籃球運動,少年兒童可以學會同伴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鍛煉意志品質,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另外,運動過后,更能體驗到壓力的舒緩、情緒的釋放,有助于促進心理健康。
4 ?籃球運動促進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
4.1 切實推廣符合少年兒童的小籃球運動
小籃球的使用是適應12歲及以下(3~6歲及6~12歲)少年兒童身心發(fā)育特征,也降低了少年兒童參與籃球的門檻,提升了低齡兒童的籃球運動體驗,激發(fā)參與者的興趣。小籃球運動的發(fā)展,核心目標就是將籃球融入學校和各類少年兒童的生活場景,鼓勵和吸引孩子們走出教室、走出家門、走進體育館(場)、走進社區(qū)、走向戶外和大自然[5]。所以,不管是學校還是校外,必須按照少年兒童的年齡和身體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場地器材,切實推廣小籃球運動。
4.2 每個班級建立一個籃球隊和多個興趣小組
建立班級籃球隊,定期組織課余訓練和同年級班級之間的競賽,籃球隊員成為班級的明星和偶像,全班同學觀看比賽,做后勤服務、為運動員鼓勁,可以增強班級的團隊意識和團體凝聚力。觀看比賽也使同學們產生自豪感和認同感,從而激發(fā)他們也想一試身手的沖動和欲望。
建立多個籃球興趣小組,經常組織興趣小組間對抗賽。初始時可以通過大量帶球活動和游戲,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不必太在意動作標準和規(guī)則限制,在趣味對抗中慢慢學習籃球運動的基本動作、技能技巧和規(guī)則。班級籃球隊的隊員擔當各個興趣小組的骨干,贏得小組間比賽的勝利成為興趣小組成員學習的第一動力。在建立興趣小組時,盡量使每個學生都參加,并按照學生的體能特點和體育基礎均衡地分配在不同的小組,減少小組對抗的差距。
4.3 鼓勵少年兒童參加課外籃球興趣班
中小學體育的教學內容很多,不可能每個項目都系統(tǒng)學習,并且學校課外活動的場地也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活動,所以鼓勵少年兒童參加課外體育興趣班。現(xiàn)在很多家長也意識到體育愛好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校外針對少年兒童的籃球興趣班也比較普及,所以,鼓勵孩子參加課外籃球培訓,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籃球技術水平?;@球場上瀟灑奔跑的他,通常會成為班上同學們的偶像,因而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往往在學校表現(xiàn)更自信、更陽光;另一方面,也是對少年兒童的學習和今后工作有積極意義的,課外籃球興趣班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少年兒童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特長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千百次枯燥的練習,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疲勞傷痛在所難免,但一幫孩子在一起,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相互鼓勵,你追我趕,挑戰(zhàn)了自我,磨練了意志。
在少年兒童中積極推廣和宣傳籃球運動,激發(fā)少年兒童對籃球運動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少年兒童籃球運動技術水平、促進身心健康及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家宏.球類運動——籃球(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季瀏,殷恒嬋,顏軍.體育心理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張磊.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主體責任”落實困境及其消解[J].體育學刊,2019,3(26):84-90.
[4] 周海峰,崔麗,李桂杰,等.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研究[A].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管理辦公室.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四卷)[C].2018.
[5] 齊飛.籃球運動對少年兒童身體素質影響的研究與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