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在《中國教育學刊》2018年第11期《走向對話:德育課程的有效路徑》一文指出,德育課程的對話教學是師生間以構建平等、民主的合作為前提,以尊重、信任的情感紐帶為保障,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展開對話,師生在生命交流和經驗共享中通過“精神的相遇”和“視界的融合”達成意義的構建和道德的成長。
具體而言,德育課程的“對話教學”實踐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是物理條件。對話是語言性的,但又不單單是語言性的。對話參與者不光要有愿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態(tài)度,還要有關聯性的相互動作,特別是眼神的“意見交換”,因此需要適宜的物理空間。比如,為了利于對話的開展,需要合適的座位擺放。圓周形、馬蹄形等座位編排,由于目光能相互接觸更容易相互對話、交流,是對話教學比較理想的座位排列方式。其次是理智條件。理智主要是人的抽象能力,它以推理、批判等為主要方式,依賴于可靠的證據。在對話教學情境中,理智使師生有對話的意識、對話的秩序和對話的能力,以確保有效對話的開展。再次是情感條件。在看到理智條件在“對話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注意到德育的過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過程,道德情感是道德發(fā)生的內在驅動力。因此,德育課程中的“對話教學”更需要情感條件的支撐。比如,對話發(fā)生的基礎是相互信任;對話的持續(xù)需要雙方共情;對話深入開展要彼此尊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