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意華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下基本的內容之一。因而,只有將情感教育貫穿到語文教學中,使其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F(xiàn)如今,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讓情感教育發(fā)揮最重要的作用是語文教師備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育;人文性;設置情景
好的語文課堂應當不僅僅是知識、技能和技巧,也應該是情感的滋潤、心靈的純化和品性的鍛造;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既充溢著“語文味”,也流淌著“情感味”。語文教師應當在一些有價值的“生成點”和“延伸點”上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真正的“情郁于中,發(fā)乎于外”,比如滲透感恩心、愛心、寬與恕、責任與利他意識,強調尊嚴、道德、信念、情感等精神層面的滋養(yǎng),讓語文課堂的每一個細微處都充盈著情感的“山山水水”和生命的激情澎湃。情感味和語文味應當水乳交融,讓孩子們在習得技能的同時,收獲沉甸甸的情感滋養(yǎng)。
一、淺析初中情感教育現(xiàn)狀
1.情感教育的目標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在初中教育階段我們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依然盛行于初中教學中。初中教育的目的就是將學生送入到理想的高中學校,升學率的高低依然是評判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雖然也認可情感教育,但還是對學生實行了題海戰(zhàn)術,將標準答案直接灌入學生的腦中,所以初中教育階段依然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壓力。
2.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提高。目前在我國的語文課程教學中,一大部分老師仍然是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得唾沫橫飛,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教師長期固守一個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一篇文章蘊含的美感自然無從品味,更別提得到熏陶感染了。雖然我國出臺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學校,一些教師也在積極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就目前來說,我國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在情感教育方面仍然有著許多的不足,依然是重知識,輕情感,情感教育的具體實施仍然薄弱。
3.情感教育方法需要改進。許多初中語文教育中實施的情感教育,出現(xiàn)了程序化、單一化的教育模式,所以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樣一來,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對學生的情感發(fā)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抽象概念,將自己的理解強加到學生身上,忽視了與學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初中語文教學毫無情感可言。
二、重視人文性教育,貼近學生生活
在以往的語文課教學中,人們過于強調了語文課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視了語文課的“人文性”,語文課給人們一種只能講工具感覺,使初中語文教學缺少了人情味,沒了情感,知識就沒有了生命,學生就沒了對語文藝術魅力的認知,從而嚴重地影響了初中語文課的教學效果。列寧說:“沒有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边@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也就是消極的情感對人的行為動機產生消極的作用,積極的情感對人的行為動機產生積極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強調初中語文新課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用中華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鮮活人文生活中感受、體驗、理解國家和社會對中學生的要求,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行為和習慣,使初中語文課更貼近中學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為一門受初中生歡迎的課程。沒有情感的教學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對學生而言,積極的情感比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責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是新課程教學必然發(fā)展趨勢。
三、創(chuàng)設氛圍,設置情景
1.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情感氛圍。人的情緒和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中產生的,初中語文情感教育需要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情感氛圍中進行。在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以情感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激情,引起學生心靈上的認同和震撼。教學中,可以運用優(yōu)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創(chuàng)設出一種情感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緒,讓學生的心里對所學內容產生期待。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傳授知識,還能傳達情義,使課堂教學獲得藝術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2.設置有效的教學情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展開情感教育,教師還需要設置能夠充分體現(xiàn)情感因素的教學情境,以增強教學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根據(jù)具體的教學情形,設置符合實際的教學情境,制造氣氛,調動學生情緒,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反應,從而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情感教育的有效進行。第一,可以借助音樂,烘托情感。音樂對人的情緒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可以讓人不知不覺地進入旋律所營造的氛圍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音樂的這種特性,使學生的感情隨著音樂起伏變化,從而感受美,體會美,發(fā)現(xiàn)美,理解美。第二,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情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中的情感,也為了使教學情境更加真切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教師在教學中應適當讓學生嘗試去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體驗。
四、總結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適合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而產生的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內化與升華,是衡量個體與社會文明的尺度。作為語文教師,我把焦點集中在學生的情感傾向上,孩子的一些消極情感更是向我們的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新課標更是明確地把“情感”作為課程的目標之一。語文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文學作品飽含情感和人文性這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適時有效地對學生“談情說愛”,讓學生自由地表情達愛,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安然、快樂地度過這個花季。
參考文獻:
[1]胡華標.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才智.2011(19).
[2]王曉光.情感: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