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圖式在隱喻延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介詞詞義演變的重要手段。介詞on在英語詞匯中表示空間概念,為人們認知抽象概念提供了依據(jù)和基礎,起著關鍵作用。本文旨在運用意象圖式探討介詞on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空間原型意象圖式,以及在空間隱喻基礎上拓展的語義延伸,并且對其進行了分類舉例。
【關鍵詞】意象圖式;空間隱喻;語義延伸;介詞on
【作者簡介】常凝棋(1995-),女,山西臨汾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
引言
意象圖式最早是由Johnson于1987年在The Body in the Mind中提出來的。 Johnson(1987)把意象圖式描述為在人們與外界互相感知、互相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反復出現(xiàn)的、賦予我們經(jīng)驗一致性結構的動態(tài)性模式。他強調(diào)指出,在圖式前添加“意象”的目的,是為區(qū)別于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認知語言學研究的圖式是以空間結構為基礎,來自人本身與外界互動的基本感覺、運動經(jīng)驗。Lakoff (1987)將意象圖式定義為“相對簡單的、在我們的日常身體體驗中反復出現(xiàn)的結構,如容器、路徑、連接、動力、平衡,或如某種空間方位或關系:上——下、前——后、部分——整體、中心——邊緣”。人的經(jīng)驗和知識就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結構和關系上的。所以意象圖式就是我們在與日常生活的互相作用中產(chǎn)生的簡明的、基本的認知結構,它建立在具體意象之上,歸納概括了眾多不同物體、狀態(tài)、行為事件的普遍特點,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并指導推理,形成對有形體的想象式理解。
一、理論框架
意象圖式具有完形結構,在我們的經(jīng)驗和認知中是有意義的統(tǒng)一整體。認知語言學認為整體完形知覺大于部分之和,而且感知整體比感知部分更容易。Langacker(1987)認為意象圖式主要由射體(trajector, TR)、路標(landmark, LM)和路徑(PATH)三部分組成,表現(xiàn)的是TR與LM之間某種不對稱的關系,TR為這一不對稱關系中的主體,空間方位不確定,LM為參照物,為主體的方位確定提供參照。TR所經(jīng)過的路徑稱為PATH。意象圖式既可表示TR與LM之間的靜態(tài)關系,也可表示二者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當所表示關系為靜態(tài)關系時,PATH為零。當關系為動態(tài),不是像直觀圖式所顯示的靜止固定的模式。它的動態(tài)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意象圖式是一種能動性結構。人們可用來組織、構建經(jīng)驗。另一方面,它是相對靈活的,可作適當?shù)恼{(diào)整以適應于同一圖式上的不同情境。所以,意象圖式的動態(tài)性對解釋詞匯的多義現(xiàn)象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以Langacker(1987)的理論框架為基礎,來探討介詞on的原型意象圖式及其空間隱喻延伸。
二、介詞on的意象圖示
根據(jù)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以下簡稱 OALD),介詞on 最基本的釋義是:(在某位置中或進入某位置中)覆蓋,接觸(某表面) 或形成其一部分。該語義表示物體間的靜態(tài)空間關系,其意象圖式為圖一,根據(jù) OALD,介詞on還有一種釋義是:(指示方向) 朝、向。其動態(tài)空間的原型意象圖式為圖二。
圖 1 中 TR 和 LM 是有接觸的,TR 的路徑為零,它與 LM 之間處于一種相對靜態(tài)的關系之中。在英語表達中有如下的例子:
(1)Leave the glass on the table.(杯子就在桌上放著吧)
在例1中,glass 是射體,table是路標,它們互相接觸,處于一種相對靜態(tài)的關系中。介詞 on 的其他語義大多數(shù)都是基于以上的基本語義延展出來的,如:表示事情發(fā)生的時間;由(某人或某物)支撐;用(某事物);論及等。這些語義都表示一種相對的靜態(tài)關系,它們的意象圖式以圖1來表示。如“表示事情發(fā)生的時間”此義,可以把時間段上的每個點看作是一個個路標,在某個時間發(fā)生的事情就可以看作是射體(即事情),位于路標(即某個時間點)之上,就可以用原型意象圖式來表示。
圖2中的St1、St2、St3分別表示運動的三個階段,TR不斷地向LM靠近,直到進入LM的范圍為止,因此,TR形成了一條路徑,例子如下:
(2)The thief pulled a knife on a policeman.(那個小偷拔出刀向一名警察刺去)
例2中的knife是射體,a policeman是路標,knife不斷地接近a policeman,最終往往會受到外力的阻止而停下來,所以可能出現(xiàn)兩種結果,knife刺進去了或knife沒有接觸到policeman。但 knife 的路徑是不會變的,都是以接近或進入路標范圍為目標。以上是對介詞on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空間的原型意象圖式的分析,那么,介詞 on 是如何以基本釋義為基礎進行語義的延伸呢?
三、介詞on語義的空間隱喻延伸
空間隱喻指的是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空間方位來源于人們與大自然的相互作用,并可形成一系列可以直接理解的意象圖示,在此基礎上,人們將這些具體的意象圖示投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詞語來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與此同時,在把空間概念作為源域投射到目標域上的過程之中,空間域的意象及內(nèi)在邏輯都會保留下來,這就形成了空間隱喻的基礎。介詞on通過空間隱喻的方式形成了許多不同的隱喻含義,而隱喻含義形成的過程就是源域向目標域投射的過程,此過程主要是實現(xiàn)了空間域向非空間域的投射。通過研究分析,這些非空間域( 即目標域) 主要分為四個范疇:邏輯關系、方式、時間、社會關系。
1.邏輯關系。該范疇反映目標域中某事物的基礎或理由以及事物間的遞進關系。根據(jù)力學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射體和路標相接觸的時候,射體給予路標一種力,路標會對射體產(chǎn)生反作用力。在空間場景中,路標支持射體,射體會施加或大或小的作用于路標。在概念域里,射體對界標產(chǎn)生某種控制性和影響性的接觸時,其影響也會產(chǎn)生。因此,介詞 on 逐漸產(chǎn)生了表示 “影響”的義項。例如:
(5)On his advice I applied for the job. (我聽從他的建議申請了這份工作)
2.方式。該范疇反映目標域的活動形式及手段。在空間意向中,射體依附在路標之上。這一空間義項投射在抽象域時,可將射體引申為一個隱性或顯性動作的基礎前提或理由等,表示“依賴、依靠”。射體與路標相互接觸,路標作為射體的依靠基礎,對射體有一種潛在的、向上的支撐力。因此,這種支撐力可被引申為一個隱性或顯性動作的基礎、前提、依據(jù)或理由等。
(6)The old lady lives on a pension. (那位老婦人靠養(yǎng)老金生活)
3.時間。該范疇反映目標域的活動時間。時間是一個抽象概念,基于空間概念而產(chǎn)生。
空間概念相對來說更直接更容易被人類所感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看到實物的移動卻不能看到時間位置的運動。所以,人們通常通過空間物體位置的移動等來感知和談論時間。介詞 on 的空間義項映射到抽象域的時候,射體表示某一特定的短暫時間,而路標則表示一段時間。on 所表達的某一特定位置與某一特定時間的緊密關系因此建立,所以用介詞on 表示某一特定的時間成為了普遍現(xiàn)象。例如:
(7)I will go to your house on Sunday.(星期天我會去你家)
4.社會關系。該范疇反映目標域中活動主體隸屬某集團或某組織的關系。在部分圖式里,射體與路標相接觸并且是路標重要的組成部分。當這一空間義項被映射到抽象域時,就可以用隱喻表示射體是路標的一員。例如:
(8)He is on the school team.(他是校隊中的一員)
四、總結
本文運用意象圖式展開對空間介詞 on 的空間原型意義和隱喻引申意義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介詞on具有靜態(tài)和動態(tài)原型意象圖式,其他語義的意象圖式可以基于原型意象圖式轉(zhuǎn)變而來。其次,介詞on的語義通過空間隱喻,利用空間域向非空間域的投射來實現(xiàn)語義的延伸,其隱喻語義延伸至四個范疇。通過隱喻和意象圖式對空間介詞on的多義語義研究,對語言學習者掌握語言的內(nèi)部結構有很大幫助,我們也可以看到意象圖式和隱喻理論在空間介詞的多義現(xiàn)象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廣闊前景。
參考文獻:
[1]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Ungerer,F(xiàn).&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ahguistics[J]. London:Longman,1996.
[6]黃月華,白解紅.英語介詞多義研究之我見[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6(11).
[7]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4).
[8]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9]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