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 ? 要: 本文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把認知、體驗、實踐的教學方法融入風景園林專業(yè)核心課程“園林樹木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各教學模塊(理論+課內實驗)、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課程考核三個方面分析認知、體驗、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對教學改革的影響及相應實施措施。
關鍵詞: 認知·體驗·實踐? ? 園林樹木學? ? 教學改革
“園林樹木學”是風景園林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核心課。課程應用性極強,在教學中應突出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形象認知、感性體驗、理性分析、清晰表達為核心指導思想,使學生掌握園林樹木分類的基本原理和識別的基本方法;掌握園林樹木的觀賞特性、生態(tài)習性、配置方式等基本知識;掌握園林樹木選擇、應用、評價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課程涉及樹木種類繁多,在課程教學安排中,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合理的課程設計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
近年來,在園林樹木學教學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課程教學中新的變化和壓力。一方面,由于現行的高中新課改,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高,某些學生甚至在高中階段就選修過城市綠化樹種應用等類型的課程[1]。學生思維活躍,把握新鮮事物的能力增強,但存在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如重視邏輯思維,輕視形象思維,自主式、探究式學習能力較弱,特別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等。另一方面,眼球經濟、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增加,往往會忽略教師課堂上一些關于樹木細節(jié)的講授,導致只記形,難記神,很快就會忘記,特別是大部分同學都存在一個問題:難以區(qū)分樹形很相似的樹種,如云南黃馨和迎春的區(qū)別,很多同學到大四了還分不清楚。因此,在教學改革中,筆者通過課程作業(yè)及各類實踐課程等,有意識地多維強化學生對樹種的認知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對比記憶、體驗感悟式學習等。
一、理論依據
在辭海中,“認知”被定義為“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活動,包括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等一系列認知過程,也稱為認知理論”[1]。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內容繁多,目前該課程又被壓縮至64學時,其中理論教學48課程,實踐教學16學時,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要完成園林樹木的形態(tài)、習性、觀賞價值及園林建設應用等多個方面,同時要掌握分類、分科后的各種樹木的特征等,才能得心應手地把各種樹種應用到園林建設中,綜合性極強,實踐性明顯。認知是該課程教學的基礎,主要體現在對樹木形態(tài)和習性的認知、樹木觀賞特性的認知、樹木的空間認知、樹木的文化認知等方面。
體驗是在實踐中通過親身體會或親身經歷認識周邊的事物。體驗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充分發(fā)揮情感的作用,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和機會,讓學生親身領悟知識,并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驗證,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情知合一、以實證理,以此才能出新。
二、知、情在實踐中合一路徑
(一)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內化吸收
在教學中,以解決學生在課堂或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并在課后適時答疑。課堂教學中,以校園生活環(huán)境中某植物景觀切入,讓學生主動認知,并在其本身有體驗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領悟和內化。
(二)教學內容——立足學生生活實際
教學內容的設定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各類樹木的生長狀況,提高學生的長期認知能力,通過參與式、體驗式、活動化、互動式等教學方式,使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課堂外見到的實際相結合。樹木除了具有的自然屬性以外,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因為情感需要而賦予某種樹木某種特定的文化內涵,使得樹木具有文化屬性[2]。因此,在教學中,強調學生對樹木文化屬性的認識和學習,從樹木的象征意義出發(fā),試行情境化教學,加強學生對樹木的深刻認識。
(三)教學過程——立足師生共同體
基于對“園林樹木學”課程的理解,筆者建議師生應該平等對話,不僅在實驗課堂,而且在理論課堂中,共同完成課程構建。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應該是參與者、提問者、思辨者、協同者,雙邊合作,構建師生共同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課堂的掌控不應只在于想方設法控制學生的思維,更應該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啟發(fā),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當中,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四)教學評價——立足學生持續(xù)發(fā)展
傳統(tǒng)“園林樹木學”教學往往偏向封閉型教學,一般在期末階段,通過書面考試形式完成考評。筆者認為,“園林樹木學”應用性極強,很多知識點很難只通過一次書面考試完成,應該是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的評價應更側重于平時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景互動、小組互動、課外實踐等進行動態(tài)考察和綜合測評,特別是課外實驗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應增加課外實驗課時樹木,另一方面應采取開放式的考試方法,可以設置一個小型的實驗項目,如某個小區(qū)或游園的植物種類調查[3]。題目可以從樹木的基礎識別到用途、科屬、配置形式、生態(tài)習性、生長狀況、繁殖方式等眾多方面得出,開發(fā)學生多維思考,試行前瞻性的實驗課程設計。
三、“園林樹木學”三位一體教學實現策略
在實際教學中關注每個環(huán)節(jié),包括課前準備、課程分項目講授、課后考試創(chuàng)新。重視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大實踐教學力度的同時,把控實踐教學的每一個部分,進行細化和深度化。筆者在多年“園林樹木學”教學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套基于知情行三位一體的教學策略。
(一)分項目教學策略
項目1——園林樹木形態(tài)識別:分組調查并詳細記錄,加強學生對鄉(xiāng)土植物的基本認知;學生對各類優(yōu)美的樹木圖片很感興趣,可以此為契機,激發(fā)學生對園林樹木學的興趣,加強學生對園林樹木觀賞特性的學習,特別是從樹木的花、果等方面突破。
項目2——學生講解園林樹木:以科為單位分組教授一兩種樹木,讓學生在個人認知的基礎上繼續(xù)加強對樹種的認識。在實際教學中為每組學生(一般4—6人一組)劃定調研區(qū)域,讓學生對該區(qū)植物以科為單位進行調研,并詳盡記錄,之后制作成PPT在課堂中講解演示,老師進行評價或糾錯。
項目3——道路綠化樹木配置分析:調查荊州市城市道路綠化樹種,注重調查方法、樹木規(guī)格和測量方法。實際教學中選擇荊州市2條—5條景觀路或景觀大道進行圖片展示及現場調研,講解道路綠地的行道樹、中央分隔帶、兩側分隔帶、交通島綠地、導流帶綠地等的具體樹種、樹木規(guī)格、生長情況及配置情況進行講解,深化學生對道路綠地種植設計的理解。
項目4——某區(qū)域樹木配置改造方案:以城市公園或廣場等為實際基地,指出其中優(yōu)缺點并提出改造方案。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就近選擇荊州御河廣場、三國公園等帶領學生集中進行調研,指出場地中樹木栽植不合理的地方,如地勢較低的地方種植金桂等使得其生長狀況很差,或者在樹陣廣場下種植桃花,在陽光直射區(qū)域種植灑金珊瑚等導致其停止生長甚至枯死的情況。這些配置基本上都是因為沒有考慮樹木的生態(tài)習性而造成的,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進行認識,記憶會更深刻些。
項目5——園林樹木觀賞特性分析:注重樹種器官、個體、群體美,分析荊州市主要觀賞樹木。對荊州市彩葉樹種、觀賞花木、具有較好象征意義的種類進行分類總結,加強學生的認識,同時從中外文化寓意較強的植物出發(fā),進行總結歸納,多方面把握學生對園林樹木外在、內涵美學特性的學習。
項目6——苗木價格調查:考察荊州市及周邊大型花木市場、苗圃基地等,了解各種類型苗木價格。深入荊州市本地長湖花木市場或借助校外實習機會到武漢四季美花木市場、昆明斗南花木市場等進行調研,感受花木生長環(huán)境,了解苗木價格,學習苗木養(yǎng)護管理知識,為以后學習植物栽培養(yǎng)護、園林苗圃學等打下基礎。
(二)教學考評策略革新
進行指向有效教學的“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思想指導下的教學多了課堂前測和后測兩個環(huán)節(jié)[4]。將教學與評價有機結合,試行在教學中進行考評工作。如把某個樹種較為集中的城市綠地作為考場,從樹木的科屬、形態(tài)、生態(tài)習性、觀賞特性等方面現場提問,并鼓勵以組為單位進行考試。
在教學大綱中強化平時實驗課程的考核占比,弱化期末“一張卷”考試,真正把教學全過程盡量和實踐結合?!皥@林樹木學”課程開課學期一般都在上半年即春季和夏季,此時是大多數植物的開花期,所以課程之初即布置一個作業(yè):“拾花”——用鏡頭留住春天,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課外時間用手機照相機或單反相機等記錄樹木開花時節(jié)的特征照片,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
開學初,即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業(yè),如讓學生在課程初期采取扦插、分株等方式種植1種—5種園林樹種,期末時以其成長狀況作為考評依據。
四、結語
在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中,應把握學生的知情意行,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統(tǒng)一,教學效果需要結合大量的、分類的實踐教學。本研究從實踐教學視角出發(f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提出基于學生認知、情感的項目教學、模塊教學思路,可為其他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教學提供基本思路。
參考文獻:
[1]季華,陳龍清.從認知角度探討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林業(yè)教育,2010(28):59-61.
[2]楊逢玉.樹木文化屬性在“園林樹木學”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92-94.
[3]李景照,黃紅慧.園林樹木學實驗課的教學改革初探[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1):106-107.
[4]丁麗云.“教—學—評一體化”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8(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