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瓊 李黛嵐
摘? ? 要: 部編版語文教材使用以來備受關注,助讀系統(tǒng)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對熟悉教材、掌握學習方法、落實教學目標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部編版和人教版都選用的《〈世說新語〉二則》和《〈論語〉十二章》兩篇文言文課文為例,分別從單元導讀和課文導讀、注釋、插圖三個方面比較分析兩版教材中相同選文助讀系統(tǒng)的異同。了解新教材的特點,辯證看待新教材,有助于教師充分利用教材。
關鍵詞: 部編版? ? 人教版? ? 助讀系統(tǒng)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教科書在教學中的地位無可取代,語文教材是最重要的。依據(jù)2011年版課程標準編寫的2013版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使用范圍最廣。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語文》在教育部直接領導下組織編寫,2016年秋季部編版語文教材開始使用。
教材的編者通過對教材不同系統(tǒng)的編排展示自己的編寫意圖。顧黃初和顧振彪在《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一書中,提出教科書分成四大系統(tǒng)“范文系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導學系統(tǒng)”和“作業(yè)系統(tǒng)”[1]。選文的助讀系統(tǒng)和練習系統(tǒng)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選文理解、掌握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朱紹禹提出:“助讀系統(tǒng)也稱導學系統(tǒng)或助學系統(tǒng),是對學生學習要求、學習重點和學習方法的提示,包括對某些疑難問題的詮釋和相關資料的引述。”[2](119)選文的助讀系統(tǒng)有助于學生把握選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本文將以2013年版人教版和2016年版部編版的七年級上冊都選用的兩篇課文《〈世說新語〉二則》和《〈論語〉十二章》為例,從微觀方面對選文的助讀系統(tǒng)進行比較分析。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了解編者的意圖,準確把握教材的特點,辯證地看待教材,充分利用教材。
一、助讀系統(tǒng)的定義
閻立欽、倪文錦認為,助讀系統(tǒng)以材料形式呈現(xiàn)于教科書中,作用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選文中的學習目標、重難點、閱讀提示、注釋和相關的補充材料都屬于助讀系統(tǒng)[3]。朱紹禹提出助讀系統(tǒng)是“對學習要求、學習重點和學習方法的提示,包括對某些疑難問題的詮釋和相關資料的引述。包括編輯說明、單元學習提示、課文閱讀提示、注釋、解題、作者簡介、參考資料等”[4](119)。結(jié)合專家學者對助讀系統(tǒng)的研究,現(xiàn)今對助讀的定義是輔助閱讀,幫助讀者瀏覽全文,并且潛移默化地提升閱讀者的自我學習素養(yǎng)。系統(tǒng)是由多角度多方面多功能的各個不同部分構(gòu)成的整體。助讀系統(tǒng)由導讀(單元導讀,課文預習提示)、注釋(選文出處,作者簡介,重難點字詞)和課文插圖(單元插圖和課文插圖)三部分組成。
二、兩版教材助讀系統(tǒng)內(nèi)容分析
《〈世說新語〉二則》分別收錄在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和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丁凑撜Z〉十二章》分別編排在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和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無論是部編版還是人教版都選了這兩篇課文,可見其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選文。由于編寫理念不同,這兩篇課文分別在兩版教材的不同單元。兩版教材的編寫結(jié)構(gòu)都有單元導讀、課文導讀、作者介紹、課文注釋和課后練習等內(nèi)容,但助讀系統(tǒng)的編排方式和內(nèi)容各異。教材助讀系統(tǒng)要體現(xiàn)《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助讀系統(tǒng)為其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
1.單元導讀和課文導讀
部編版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寫道:“親情,是人世間最普通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感情。閱讀這些課文,可以加深我們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習本單元,繼續(xù)重視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豁顯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則深沉含蓄,要從字里行間細細品味。”[5](115)在簡短的單元導語中,編者介紹了單元選文的主題、學習的重難點及本單元的學習方法,為整個單元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學生通過單元導語的閱讀可以感知《〈世說新語〉二則》的主題是親情,在學習中通過朗讀把握情感基調(diào),理解感受親情。
部編版的裝幀設計較之人教版整體上更多留白,文字和圖片的排版看起來更舒適自然。在導語的這一頁編者還設計了家庭出游的背景圖畫,直觀地揭示了單元親情主題。人教版的單元導語部分以彩色的家庭圖背景介紹了單元主題,并提示選文是基于不同背景的。人教版的單元導語提示從不同背景中感悟親情,在閱讀中結(jié)合閱讀提示和課后練習,深化理解主題,結(jié)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體會選文的情感。
兩版教材單元導語的不同之處是,部編版提出了學習方法的指導,提示注意朗讀時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從字里行間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教版教材缺少閱讀方法上的指導。部編版教材在給出單元主題的基礎上,提出通過朗讀和品味語言兩個方面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給予指導,讓學生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領略到選文的情感和主題。
兩版教材的課前閱讀提示都寫了文章《〈世說新語〉二則》的主題感受兒童的聰慧機敏和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通過預習提示,對學生了解文章出處和大意起到補充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之處是部編版教材的課文預習指出了借助注釋,把握課文大意,有助于落實課標中“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并對學習方式提出建議,注重引導學生學會通過注釋學習文言文。畫出不懂的語句,與同學交流,嘗試解決問題。新版教材更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學生對《世說新語》不熟悉,但借助課文導讀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世說新語》的背景,拓寬文化視野?!丁凑撜Z〉十二章》的課前預習部分,人教版的課前預習部分介紹了孔子的信息,雖然學生對孔子有一定的,而這些了解大部分是碎片化的了解,對于今天學習的課文的背景知識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預習部分提供孔子的相關信息,以及關于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對學生了解文本有重要作用。部編版教材的預習部分,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對文本的理解作用不大。關于“子”的含義,課文注釋已注明,在幫助學生學習課文上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所以,人教版的預習提示合理。
2.注釋
“語文課文的注釋包括題目注釋、生字注釋、詞語注釋、文言文注釋,主要是知識性的,能夠輔助學生理解課文,有助于教師的教學,體現(xiàn)教學要求的需要”[6](22)?!丁词勒f新語〉二則》是學生進入中學以來的第一篇文言文,在閱讀上與現(xiàn)代文有很大差別,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閱讀困難,教材針對課文中的相關知識進行注釋。課文注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準確把握文章大意。部編版《〈世說新語〉二則》書下注釋共有25個。通過對人教版和部編版兩個版本教材中的注釋進行比較分析,有些注釋還是有異同的。
首先,在題解中,部編版中的《〈世說新語〉二則》解釋是“志人小說集”,人教版的解釋是“小說集”,課文出處則是人教教材版更詳細。學生對文言文了解不多,《世說新語箋疏》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編者以簡短的語言介紹作品出處,學生對選文的寫作背景、文化等知識不了解?;诖耍瑢W生要自主學習了解《世說新語》的知識。新教材對《〈論語〉十二章》的題解比較詳細,介紹了孔子的身份地位和《論語》這部著作的由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引出“七經(jīng)”的知識,部編版教材注釋逐漸向課外拓展。其次,詞語注釋,部編版教材《世說新語》二則中的《詠雪》,“兒女”一詞課文注釋是“子女,這里泛指小輩,包括侄兒侄女”。從現(xiàn)代文字詞角度理解為“兒子、女兒",謝太傅和自己的孩子講解文義,但依據(jù)文言知識并結(jié)合背景了解,顯而易見“兒女”不單指自己的孩子,而是泛指晚輩。部編版教材結(jié)合學情,為了避免歧義補充相關注釋。
《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期”“去”“引”“顧”等字如果以現(xiàn)代漢語的字詞知識解釋會產(chǎn)生理解偏差。字詞的注釋給學生學習提供了支架,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授古今異議等相關文言知識。在《詠雪》一文中,兩版教材都對“王凝之”做了注釋,部編版教材和人教版的不同之處是,前者在注釋中解釋了“左將軍”為一種官職,為理解“左將軍王凝之”這句話掃除了障礙?!爸x太傅”的注釋兩版教材有些不同,其中人教版的注釋列舉了謝太傅的官職,為學生理解“死后追贈為太傅”搭建支架,在教學中融入古代官職的文化知識。人教版《〈論語〉十二章》中關于“三軍”的注釋是“軍隊的統(tǒng)稱。古制,12500人為一軍”。這樣解釋有利于學生區(qū)分現(xiàn)代漢語中“三軍”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文言文中涉及較多古代文化知識,人教版教材編寫者依據(jù)學生特點,編寫適當?shù)闹x體系,與部編版不同,是一大優(yōu)點。
新版教材中《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注釋注重對古代文化知識的傳承與學習。比如注釋“尊君在不”部編版翻譯為“令尊在不在”,而人教版則直接翻譯為“你爸爸在嗎”,雖然理解都正確,但在用詞上部編版的注釋更貼近文言句式。學習文言文是為了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如果以現(xiàn)代文的表達方式呈現(xiàn)文言知識,則失去了文言韻味。因此,部編版中“家君”的注釋改為“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課程標準提出,“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且具有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7](115)。人教版的第13個注釋“哉”解釋為“語氣詞,表示感嘆”,筆者認為作為剛正式接觸文言文的七年級學生,補充必要的文言字詞知識是必要的。
注釋是教材中的一部分,幫助學生理解詞匯含義,疏通文義,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要不斷積累文言知識,逐步提高閱讀能力。新版教材中的注釋吸收了人教版的優(yōu)勢,更重視文化的融入,教師使用教材時要重視新教材中的文化意識。
3.插圖
助讀系統(tǒng)除了導語、注釋部分外,還有一個重要部分——插圖。七年級學生處于具體思維和一般形象思維的過渡,部編版教材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在文中適量增加一些插圖,但并不是每一篇課文都有插圖。文中插圖主要有作者肖像、情節(jié)圖、風景圖等,插圖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激發(fā)閱讀興趣。
部編版教材《世說新語》二則之《陳太丘與友期》采用彩色的情景插圖,文字為主,插圖為輔。插圖是一幅情節(jié)圖,元方在家門口玩耍,遇見父親的朋友,與之交談。新教材的情節(jié)插圖與文字相得益彰,使元方的形象更生動。人教版《〈論語〉十二章》只有一幅孔子雕塑的照片。在部編版教材中有兩幅彩色插圖,一幅是在課文預習部分,一幅穿插在文字旁的孔子教學圖。教學插圖展示了孔子“至圣先師”的形象,在文字之外建構(gòu)了一個貼近學生認知的情景,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加深對人物的認識。彩色的畫面既能看清元方的形象,辨別周圍的環(huán)境,與文字描述相符,又符合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一般抽象思維過渡的特點。圖文并茂的效果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減輕學生對文言文課文的畏難情緒,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因而這幅圖在教學中很容易引起學生注意,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形象,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這是部編版與人教版的不同。
從新舊兩版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相同選文《〈世說新語〉二則》和《〈論語〉十二章》的助讀系統(tǒng)(單元導讀和課文導讀、注釋、插圖)的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部編版教材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提供助讀內(nèi)容輔助學生學習課文,不僅著眼于文言知識學習,還重視文化的融入,有助于繼承傳統(tǒng)文化。部編版教材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設計選文的助讀系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yǎng)。對比分析各個版本教材對相同選文的不同編排設計,對挖掘教材的知識,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閻立欽,倪文錦.語文教育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9.
[6]曹鳳嬌.初中人教版語文助讀系統(tǒng)研究——以七年級上、下冊為例[J].林區(qū)教學,2016(8).
[5][7]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