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蓮
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yè)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F(xiàn)任:馬來西亞茶道研究會會長。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學會,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分校華文學會荼藝顧問。著作:《茶鐸八音一茶文化復興之聲》、《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約會中國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茶湯店的出現(xiàn)是因為喝茶新族群冒出來了,他們懂得享受茶湯的美妙,故愿意掏錢出來讓人泡給他喝。茶湯的內容主要在味覺與嗅覺之感受,香與昧在口腔中騷動,擴散至肉體傳送至大腦,讓人們產生愉悅與幸福的滿足感,這就是“美”,生活達到某個程度的文明以后,大家會有熱情追求美、追求生活品味。茶湯店就是喝好茶的品味之生活化,花少許零用錢就可以在很多地方喝到一碗專業(yè)人士為他而泡的好茶,是實施精致茶道生活的方法。如果只是在茶博覽會上才喝茶,或一定要跑去會泡茶的朋友那里方喝茶,那還停留在搞活動或社交的層面了。所以我們要為上述新族群開個茶湯店,讓大家于日常生活里很方便可以買到一杯茶湯喝。即使他在家里缺少茶器、不是很懂泡茶,他也可以時常享受茶的滋味。
買茶葉的人不大會去買茶湯,兩者不是同一個市場的人,有人說“干嘛我要去買你的茶湯喝,我家里有那么多好茶葉,犯不著來茶湯店喝”,他們還繼續(xù)計算若干元買一斤茶葉,每次沖泡只不過用一小撮,這一小撮的茶葉錢比較起到茶湯店買茶湯劃算得多。這話說得也不錯,因此在過去大家總認為開茶行販售茶葉即可,茶湯在茶行的身份是讓客人試飲當作聚客和誘客的魚餌,另一身份是接待客人的“禮儀”,都沒想到把茶湯當作獨立物品,是故市場缺乏賣茶湯的店,大家都以為只有茶葉可以賣,茶湯不可以賣,反觀咖啡的市場就很不一樣,有專賣咖啡豆的店,也有專賣咖啡湯的店,也有豆與湯兼顧的。
茶葉市場與茶湯市場的區(qū)別在于,茶葉是讓顧客買回去泡,其實近年有些人把茶葉買回家后也不見得泡出來喝了,茶葉雖然賣出但并沒有被喝掉是茶界需要解決的危機,顧客家里的茶葉喝也喝不完,茶行的茶葉就沒有回頭客,那么便需要找尋新客源。茶行在促銷茶葉時請客人坐下試茶的狀況,原本很好,但目前慢慢演變成“被寵壞了”的習慣,顧客知道店家免費泡茶喝,大多一直坐在那里喝半天聊自己的私語,也并不向工作人員了解茶葉信息也不買茶,茶行打算經營的買賣茶葉業(yè)務到頭來是天天入不敷出,經營不良可想而知。茶湯市場呢則是現(xiàn)場喝掉或一面走路一面喝的,在路上走著想發(fā)呆一下、玩樂一下、歇息或身體就是渴望要喝一杯茶,茶湯店就可以提供這種體貼的照顧,茶湯店是實實在在把茶葉喝掉的市場。有些喜愛享用茶湯的人,他們不想買一大盒茶葉趕回家去沖泡,好比如想吃一碗牛肉面,不一定買回家煮,到面館去大快朵頤一番很多時候感覺更痛快滋味更佳,因為面館的手藝都已嫻熟了。
茶湯店與三十年前的茶藝館有什么不一樣呢,過去的茶藝館像租空間給別人用,顧客拿了泡茶用具與茶葉,自己泡茶喝、聊天什么的,在那邊坐一整天聊天不管茶好不好喝,翻桌率等于零,人工與租金都要不回來,這是許多茶藝館壽終正寢的原因。茶湯店是賣泡好的茶湯給人喝,喝完就走的。茶湯店潮流的興起,讓大眾更容易享受到好茶,他不必先學一大堆硬梆梆的知識,流于意識而忘了實際體會。
茶湯店的顧客是奔著茶湯的美味、茶湯下了肚子令身體舒暢、進而覺得精神愉悅那些個小滿足來的,因此茶湯必須呈現(xiàn)出它的質感與美好,所以要有會泡茶的泡茶師駐場,過去茶藝館的工作人員不一定要會泡茶,但茶湯店的茶湯作品都必須由專業(yè)泡茶者創(chuàng)作出來,茶湯店的茶具,茶葉都要很講究,因為茶湯不佳是沒有人要買來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