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亟須思考的課題。筆者以為,如果我們簡單機械的生搬硬套,平鋪直敘,則不僅對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無益,更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倦心理。而要想激活學生的閱讀熱情,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呈現(xiàn)有深度、廣度和有分量的閱讀,從而真正讓她們在語文課堂上大有所獲。
關鍵詞:語文閱讀;深度;廣度;分量
閱讀的功效是什么?答案會有很多種,主要有:增長知識和提升語技、獲得心靈震撼和審美情感、感受經(jīng)典的偉大……閱讀作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其積淀著深厚知識和文化底蘊,也能使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深刻感知和豐富體驗。從培養(yǎng)學生鮮活思想和鮮明個性出發(fā),多從閱讀素材本身的特征出發(fā),引導學生跳出本本主義思想束縛,在閱讀中不斷超越文本,在深入情境體驗中感受文本的魅力,定會悟出“言外之意”。
一、 咬詞需靈感:有深度
閱讀其實就是咬文嚼字的過程,就是從品味具體的詞匯和細節(jié)中把握其中特有內(nèi)涵和意蘊,讓學生能夠在主動感悟中獲得豐富認知。咬詞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靈感不斷迸發(fā)的過程,更是學生在深度理解過程中豐富自身感知的重要觸發(fā)點。咬詞需要靈感,更需要學生在仔細揣摩中把握要點。
咬詞的靈感來源于學生的自我構思和深入揣摩。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背影》時,課文中的“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歷來被奉為課文的精彩點和傳神處,更是學生深化理解記憶的重要切入點。這里面的詞匯更是有許多值得揣摩的地方,里面的咬詞更是值得學習。像,“蹣跚”,表面的字面意思是“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但用在這里除了含有字面的意識外,更有對作者父親當時的情況的真實描述,不僅照應了前面的肥胖,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作者父親當時老態(tài)龍鐘之感,在這樣的情況下父親為“我”買橘,可見當時的濃濃深情。再像,“攀”和“縮”字,更是體現(xiàn)了當時父親的為“我”買橘時是如此的費勁,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我”深受感動,也使得“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了下來,等等。
關注詞匯的表面含義,從這些表面詞匯中找到更多地運用切入點,定能夠使得學生獲得更多感知,體會文字背后流淌的情感,領會文本的內(nèi)涵。結合詞匯的不同,多給學生相應的提示和引導,利于他們在主動跳出字面理解中感受其中的“象外之象”“境外之意”。這樣的咬詞定會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獲得更多滿足感。
二、 對話需細究:有廣度
千人讀哈姆雷特就有千樣,究其原因則是學生的理解感知和認知經(jīng)歷各不相同。運用多樣化的對話,能夠讓學生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找到更多地運用切入點,利于他們在深入挖掘和篩選的過程中獲得更為廣泛的認知與真切體驗,滿足其多元化的發(fā)展需要。
多樣化的對話,能夠讓學生走出教師解讀的單一化和肢解化。如,在《社戲》學習時,作者在前文的介紹中,針對“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表達內(nèi)容,不妨建議學生從作者的角度來深入分析其中的內(nèi)容,針對封建主義教育制度對廣大少年的壓迫有了更多的感知印象,也為后面的社戲出場奠定了基礎。對此,教師可設置如下的問題:在魯鎮(zhèn)中為何沒有犯上之說?魯鎮(zhèn)的少年伙伴每天做的有趣的事情有哪些?(釣蝦、放黃牛水牛)。在學生有了這些感受后,針對觀看社戲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不妨建議學生運用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深入溝通,幫助他們在找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后深入探討,讓他們從相關交流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有趣內(nèi)容,幫助學生在深入嘗試運用中開闊視角。
泛泛的教學不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不斷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沒讓學生在既靈動鮮活又能延展視野的閱讀中感受獲取新知的樂趣。圍繞教材文本的重點和難點,鼓勵學生運用同桌交流、小組對話等形式進行探討,讓他們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表達切入點。結合學生的表達交流,鼓勵他們多嘗試運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探討,利于他們在廣泛參與的過程中找到更多地運用基點,利于其在探討中深化感知。
三、 想象需多元:有分量
拓寬想象,能夠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到更多的表達運用生成點,利于其在有針對性創(chuàng)造中形成深刻認知。想象的多元化能夠讓學生從相應的文字解讀中產(chǎn)生更多的意境和豐富內(nèi)容。學生帶著新鮮和好奇主動創(chuàng)作文本表達內(nèi)涵和意境,定能使得學生在建構富有特色的語言文本素材中產(chǎn)生不一樣的認知。
多樣化的想象,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意想不到收獲。如,在《記承天詩夜游》教學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在記敘承天寺的夜景時,闡述了“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對此,不妨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假如時空能穿越,你見到了作者蘇軾,你會有怎樣的表達設想?這樣的話題引導,能給學生更多的啟發(fā)和深思,利于學生在聚焦文本核心要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如,請教蘇軾何為閑人等等。
通過想象,引領學生在實踐交流中捕捉相應的信息,利于他們在深化識記運用中增強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語言素材的多樣化特征出發(fā),嘗試運用主題演講、角色表演、情景小品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交流,從而引導學生在找出重點和深入拓展延伸中獲得深層次感知,形成敏銳語感和豐富表達思維。
如前所述,課文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更是一種主觀投射的看,讓學生帶著好奇和新鮮主動融入語篇,在深入探知的過程中找到認知的切入點,定會有不一樣的精彩發(fā)現(xiàn)。此外,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出單純文字理解的窠臼,多給學生自由聯(lián)想和想象的機會,讓他們在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知的過程中深化識記運用,從而使得他們在跳起來摘果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喜悅感,不斷生成探究語文知識的極大熱情。
作者簡介:邢殿明,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