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欺凌事件令學校原本正常的秩序遭受破壞,其原有的和諧教學環(huán)境充滿動蕩,學生以及家長不再信任學校,不利于學校開展教書育人的工作,甚至當欺凌事件以極端惡劣的形式出現(xiàn)時會激化社會矛盾,,最終導致社會治安事件,不利于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所以,目前社會各界人士都對校園欺凌保持高度關注。
自古有云:少年強則國強。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黃金年齡,溫暖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是他們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這樣一個本應塑造堅強性格,努力學習知識的校園環(huán)境中卻出現(xiàn)了校園欺凌這樣不和諧的因子,給學校教育和學生個人的發(fā)展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現(xiàn)在學校教育正經歷著文化多元化、社會轉型、貧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復雜因素的影響,這使得學校教育面臨著許多難以解決、日益突出的問題,校園欺凌就是其中最為典型、性質最惡劣的一種。在和諧校園的建設中,學生之間和睦相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才能培養(yǎng)出良好的思想素質完善的人格結構的學生。校園欺凌嚴重影響了校園環(huán)境的和諧,所以,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并且找到如何妥善處理校園欺凌的手段,有利于學生構建正確的三觀,形成健康的心態(tài),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校園霸凌
實際上,校園欺凌指的是少兒之間權力不對等的壓迫,它長期存在于校園之中,在同學之間出現(xiàn)這些欺凌的行為很大概率包含身體或者語言之間的攻擊,人際交往的孤立以及排擠,也有很大概率是和性騷擾類似的議論性抑或是關于身體某一個部位的諷刺、評價或者嘲笑,欺凌事件的發(fā)生不限定場合,欺凌行為有可能通過語言、身體、網絡通訊、文字等不同媒介,讓被欺凌者在心理以及生理上遭受傷害,
2.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指的是成員之間彼此影響之下進行的心理活動,通常會推動社會活動的進行。當個體處在團體中,團體會加強個體的反應效果,無論是積極反應還是消極反應,其程度都會加深。
我認為群體活動的去個體化是校園欺凌成因的一個重要原因。施暴群體中的成員偶爾對他人進行了一些欺凌行為,而群體中的成員也效仿他的行為,這使得施暴者產生了一種自我強化的愉悅感。
3.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對校園暴力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關于校園暴力的定義,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了提議:校園暴力指的是刻意利用權力或者生理方面的優(yōu)勢,脅迫或者傷害其他人、團體甚至社會,致使他人生理以及心理受損、發(fā)育不良、權利被剝奪甚至死亡的行為。
1.國內研究現(xiàn)狀
從知網中搜索的記錄顯示共有143篇文獻論述了校園霸凌,1889篇文獻闡述了校園暴力,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站在教育學的德育的角度來談論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來預防校園欺凌的產生以及懲罰校園欺凌的法律的法學類文獻,而真正闡述校園欺凌的心理成因和行為干預的文獻并不多,只有41篇心理學科的文獻。
我國對于校園暴力的研究,大部分聚集在校園暴力出現(xiàn)的原因還有行為干預上,其研究目標是7歲到18歲的青少年兒童。周宗峰等人基于家庭還有學生個人方面出發(fā),通過科學測量表(校園暴力以及認知曲解表)調查廣州某所學校的500名初中學生,對比分析暴力程度、認知曲解的程度以及母親接受教育水平各異的學生認知曲解、暴力傾向程度,結果證明自我中心因素在初中生校園暴力行為中,其預測能力是最高的。
性別的預測力排第二,其他具有較強預測力的因素包括學業(yè)成就(學業(yè)成就低的學生容易實施校園霸凌)、責備他人、母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低的學生容易成為欺凌者)。這一研究結果和國內外已知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具有高暴力的初中生大多行事以自我為中心,經常責備他人。在了解校園暴力時,不應單從某一角度了解,應該從個人、家庭和學校這三個角度出發(fā),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校園暴力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如何進行校園暴力的干預。
另外,郭豐波、劉小玲等人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校園暴力中施暴者的心理特征。他們的觀點是:欺凌者通常是性格開朗的人,在和人之間的交往中表現(xiàn)出自私自利,而且維護自身的自私自利行為極度強烈。而且欺凌者還擁有極為強大的心理防御機制,往往自我感覺良好、自欺欺人以及逃避現(xiàn)實,帶有攻擊性,等等。欺凌者常??刂扑说难孕信e止,并且把自身的侵犯傾向強行加諸于他人身上。此外,欺凌者行事風格往往是極具沖動性的,正如鄒宗峰等人的研究結果一樣,欺凌者的認知從一開始就是曲解的,他們把侵犯行為當作是解決沖突的最好方法。
對欺凌的誕生做了較為仔細的分析,她從社會心理學方面出發(fā),認為導致校園暴力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是人的潛在本能,也就是攻擊性。通常在幼兒階段的反社會性行為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一直持續(xù)到成年期,最終導致頻繁的攻擊行為。然后是挫折行為將會直接導致攻擊行為的出現(xiàn),青少年處于心理上的斷乳期,這一時期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受困難和挫折,情緒極容易產生非常大的起伏,從而導致強烈的攻擊行為。在校園暴力中,極為關鍵的影響要素也包括模仿以及隨波逐流。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上的內容往往缺乏有力的監(jiān)管,而青少年處于好奇,對那些具有強大視覺沖擊的含暴力的影視劇和游戲格外感興趣,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模仿那些暴力行為。此外,校園暴力往往是以群體作為行動單位的,從眾效應在校園暴力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一些施暴者往往跟受害者并沒有直接的沖突,也沒有想要攻擊他的意向,僅僅是因為自己所在的群體中有人這樣做了,他便會跟著去施暴。另外個體在群體中會有去個體化的效應,當群體中的一名成員實施暴力行為,而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沒有阻止的傾向的時候會增強施暴者的施暴行為。
2.國外研究現(xiàn)狀
國外關于校園暴力的研究以美國為主導。美國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也呈現(xiàn)飛速上漲的趨勢,而且由于槍支自由,美國的校園暴力形式更加惡劣,持槍傷人案絡繹不絕。而且美國的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也和中國一樣有年齡下降的趨勢,小學校園暴力行為日益增多,女性施暴者和受害者的比例都在增加。
國外的研究同樣從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這三個角度來研究校園暴力。家庭方面的影響主要是家庭結構及功能的衰落,離婚率飆升導致美國社會約四分之一的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之中。根據研究表明,致使青少年出現(xiàn)反人類反社會行為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家庭不和睦,缺少父母親的關懷以及有效監(jiān)督。許多孩子由于父母的缺位,從小就染上暴力、酗酒等惡習,以至于在長大后仍然難以改變自己的這種不良行為。其次是家庭暴力的影響,在美國社會中家暴現(xiàn)象非常常見,受到虐待的父母也會反過來虐待自己的孩子,在充滿暴力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行為怪誕、性格內向、偏執(zhí)、喜怒不定,在校園暴力中占據主導地位。
學校層面上主要是章程體制以及教育環(huán)境的作用。有些教師對待學生冷漠、帶有偏見甚至是歧視學生,這些都會刺激學生的偏激情緒,導致其做出反社會行為。教師的這種行為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校園暴力的一種,也就是說,他們其實也是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另外,教師在課間和上下學期間對學生的監(jiān)管不足也是引起校園暴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在Medina Santiago Nilda等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日益流行的網絡游戲在校園暴力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許多學生正是通過殺戮嚴重的網游,學會了各種暴力手段。在我國,這一點也是值得留意的問題。目前,我國處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如何控制好網絡環(huán)境來降低青少年對于暴力事件的模仿是一個急需解決的事情。國外的研究還有一部分是關注了種族因素在校園暴力中的作用。Kyndra Middleton等人的研究意外地發(fā)現(xiàn),發(fā)生在白種人身上的校園暴力事件比非裔美國人更多,但是關于原因至今還沒有一個有說服力的解釋。
此外,今年Flynn的一篇文章中,比較新穎地對鄉(xiāng)鎮(zhèn)、農村和大城市的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的概率進行了比較。他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小鎮(zhèn)的學校校園暴力的發(fā)生概率比較小,而在大城市和農村有比較多的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他的這一研究也給后續(xù)的校園暴力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地域差別。在我國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差異呢?這可以成為接下來這個領域新的研究方向。
在2017年Lester Soraya的文章中則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校園暴力的防治手段,他經過大量的文獻翻閱并結合實證研究認為,首先要對學生的認知角度進行徹底的改變,其次在預防校園暴力時,同伴監(jiān)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三方懲罰方式是一種很好的防治手段。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從旁觀者的作用角度揭示了同伴的不作為、不阻止、甚至是起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原本不是那么嚴重的爭吵最終演變成具有暴力性質的校園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