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盡管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非常發(fā)達,也有很多科學技術產(chǎn)品應用于現(xiàn)代語文課堂教學中,但是無論信息技術多么好,教師最傳統(tǒng)的口頭語言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只有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增強,本文就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語言藝術來實施課堂教學,展開研究討論,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其他同仁參考學習。
關鍵詞:語言藝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9-0053-02
引言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師相對于其他學科教師而言,是與文字打交道最多的,而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因此,教師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效果,所以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著重關注自己的語言應用藝術,并長久地要求自己,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做到以下幾點,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和語文綜合知識能力的強化。
一、注重語言的引導性和啟發(fā)性
新課程改革的標準,對教學的過程性、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運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和啟發(fā)學生,通過語言魅力、語言素養(yǎng),制造一些懸念或者一些耐人思索的意味,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能夠在課堂上專注地思考問題,豐富學生的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1]。那么在諸多的教學方法中,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引導式的提問,無論是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任課教師始終要把引導式的提問作為一個語言藝術的法寶,讓學生始終帶著問題去學習,如此才能學有所成,也能夠一步步地達到教育教學目的。
例如,在《烏鴉喝水》正式上課前,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引發(fā)學生復習: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上節(jié)課《雪地里的小畫家》學過哪些知識和內容嗎?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來簡要地判斷學生課堂知識的學習情況,并且對學生回答的具體問題給予簡單的評價分析和引導,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都會被調動起來,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如此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程之中,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應該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了解和記錄每位學生自身特有的學習特征及規(guī)律,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并且不斷地優(yōu)化,點對點精準地抓住每位學生的學習特征,再通過具體的問題設計,來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參與課堂教學。
二、注重語言的啟迪性和生活性
小學生有一些共同的思維特征,就是他們的思維相對開闊,同時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來進行適當?shù)?、有效的問題引導,避免在上課的過程中偏離教學方向。這樣一來,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始終做到應用一些具有啟迪性的語言,刺激學生深入思考,并且確保在思考的過程中沿著正確的教學方向來開展。同時,這能夠很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挖掘學生語文學習的潛力,另外,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一個細節(jié),就是在組織語言的時候最好使用清晰簡潔的語言,因為這樣的語言是一種藝術,藝術的美能夠刺激學生的聽覺神經(jīng),使他們在上課的過程中有一種享受感,而不會感到厭煩,因此教師就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以及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
例如,教師在教授《小青蛙》時,首先可以安排一個任務,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簡要地了解這個故事的大致內容。在課堂上,教師要精心組織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綠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勞動。猜猜看,它是誰?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是通過什么方式來了解認識小青蛙的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就是,對幾個常見的易錯字的辨析。帶“三點水旁”的字表示與水有關,誰還能說出帶“三點水旁”的字?”教師展示一杯清水和一杯渾水,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通過設置這樣的問題,可以一步一步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三、注重語言的激勵性
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都很弱,缺乏對事物的判別認知能力,同時又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避免使用人生哲理、心靈雞湯之類的語言。因為學生不一定能夠接受,他們的思維、心智都沒有完全成熟,稍不注意就可能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及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的語言藝術尤為重要,一定要注意在課堂中多引用一些鼓勵性的言語來激發(fā)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甚至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懷,這樣就能夠給學生一種安全感和溫暖。
例如,在講授《古詩二首》時,對于一些愛積極思考問題、思維活躍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應該通過語言的刺激來鼓勵學生,“你很棒,朗讀得真好,希望你下次還能繼續(xù)保持你的熱情哦,并且能夠長久地堅持下去,在上課的過程中不斷地挑戰(zhàn)自己?!边@也是一種語言藝術的表達。而對于一些性格偏內向、平時話語不多的學生,教師在上課提問后可以這樣給予評價:小明同學其實也很棒,他平時的朗讀都比較有感情,而且他性格很溫和,所以我希望小明同學能夠放聲朗讀,并在今后的學習中加強和同學的溝通,我相信他一定會越來越棒。通過這樣的客觀性的評價并且結合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這樣就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時還能夠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
四、注重語言的肢體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語言不一定僅僅是通過嘴巴口頭發(fā)出來的,還可以通過一些形象的肢體語言來表達,其實這也是語言藝術性的另一種體驗,有的時候這種肢體語言反而更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甚至可以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提升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例如,在教授《我是一只小蟲子》時,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配合一些親切、溫馨的畫面來引導學生投入學習,在朗讀“若是變成一只小蟲子,那該多有趣”等具有畫面感的內容時候,教師可以用手輕輕地撫摸某個學生的頭,或者用身體和手足配合,裝作一只小蟲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感覺就像在電影院里看電影,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美,這種美具有畫面感,這種溫馨親切的語言藝術會感染每一位學生,同時配合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使得語文課的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是讓學生感受到它是一種藝術的美,是一種心靈的熏陶。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課程,其根本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語言藝術的熏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強化語文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積累、修煉自身的語言藝術,在課堂中運用自如,讓一些巧妙的語言引領學生在自然親切的語文教學中提升自我語言素養(yǎng)和語文的境界。
[參考文獻]
張周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02):152+155.
作者簡介:孫娟(1976.7—),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