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與寫作一直被看作是吸收內化與輸出表達。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閱讀、寫作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與寫作指導應該融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文章結合筆者教學實例,從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兩個角度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讀寫融合,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融合;教學探討
在長年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們都發(fā)現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些平時喜歡看書的學生,上語文課都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其語文表達能力都很不錯,寫作水平一直是班級的佼佼者。”這說明了語文閱讀助力語文寫作的輔助作用。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閱讀、寫作屬于不同的教學內容,現實教學中往往存在“重閱讀,輕寫作”教學的局面,很顯然不能適應當前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需求。文章基于筆者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為例,在教學中倡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融合”,才能讓讀與寫并駕齊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一、 善讀課文,以讀帶寫
由于“寫作”貫穿學生語文學習的始終,能最直接地反映其綜合知識與能力。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折射出輸入和輸出關系。閱讀能為寫作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需要借助閱讀來培養(yǎng)思想情感,提高審美能力,拓寬文化視野,學習寫作技巧等。一篇篇文章除了在內容、主題、思想等能都讓讀者學習,還能在文章體例、樣式、表達技巧等都可以借鑒。作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廣泛閱讀,精讀經典,告知學生寫作提高離不開應有的閱讀環(huán)節(jié),在讀寫教學中應該注重以讀帶寫。為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讀帶寫,善讀文章,提升能力。在現當代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看來“果能善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文章所影響,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緒與技巧才能漸有提高?!币驗閷W生在善讀的過程中,能有效地掌握文章的寫作順序、表達技巧與篇章編排等,進而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內心的心理活動如何需要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描寫父親神情的語句;要想讓學生體會父親挖廢墟的艱辛過程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關于時間的語句敘述;而要想理解父親的堅強或者父愛的偉大則需要從父親挖掘時的外貌描寫的語句著手……這篇課文能讓讀者全方面地了解人物描寫要借助外貌、語言、動作等寫作技巧。在學習完課文就可以讓學生模仿人物描寫的寫作方法去寫一個熟悉的人物,可以是片段寫作,也可以是小短文寫作。在長達六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能閱讀眾多課內外文章,這些文章都能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當然這里的素材并不是說將閱讀過的文章語言“搬到”寫作中去,而是經過學生自己消化吸收,學習借鑒或者模仿閱讀過文章的語言運用于寫作中。
二、 以寫促讀,拓展閱讀
閱讀對寫作的促進作用,多數教師都可以理解。而到寫作對閱讀來說,相信很多教師難以理解。其實不然,寫作對閱讀也是有幫助的。畢竟,寫作作為輸出表達的一種方式,寫作過程就是將閱讀過的語言知識、語言表達技巧進行消化運用的過程。寫作需要思考怎么去寫,為什么寫,寫什么的問題。由于學生們寫作過程中,受到以往詞語理解,篇章結構,文章技巧等影響,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妨有意識地去回顧以往閱讀過文章進行啟發(fā)或借鑒,進而指導其寫作。教師有時候根據需要開設一些語文作文素材、示范學習交流活動。
例如,在一次關于母愛主題的文章寫作時,上課之前教師就提醒學生可以帶自己尋找到關于母愛的文章來學校,有條件的學生可以攜帶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課上教師就引導學生思考“母愛”主題應該從哪些地方思考?哪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散文、詩歌等)可以供我們學習?哪些歌曲、名人名言等可以來贊頌母親……學生帶著教師的思考去查閱自己所帶的文章(智能工具)等。很快,教師在課堂上就選擇性的讓學生將自己查到的文章選擇性的朗讀出來,分享給其他同學。這是關于母愛主題的文章,其他諸如師生情、同學情、和諧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主題也可以這么做,甚至能做得更好。
這種語文作文素材、示范學習交流課堂,教師根據需要提前讓學生去尋找某一特定的素材,即在讓學生利用寫作思維時“擬題、構思”方式去尋找特定的文章素材,以此激發(fā)自己去廣泛搜集、閱讀同主題的文章范例,以不斷豐富自己的素材視野。這種閱讀課堂交流活動讓學生系統(tǒng)地認識到寫作與閱讀的作用。這種利用寫作思路方式促使自己去閱讀其他人作品,反映出輸出與輸入的反饋作用,激發(fā)了閱讀、寫作之間的作用。
三、 讀寫融合,和諧發(fā)展
在當前核心素養(yǎng)時代中,讀是為了更好地寫,寫是為了更好地讀。對于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教師需要在讀寫融合的意識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將讀與寫深入融合,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桃心花木》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引導學生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諦,并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技巧。課文寫樹“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聯(lián)想到人也需要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成長,理解樹的成長好比人的成長。教學結尾之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人的成長”的啟示出發(fā),再去尋找關于“人生、成功、發(fā)展”方面的素材,教師在周末就可以布置一篇帶有借物喻人寫作技巧的小文章。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讀與寫必須有效地銜接在一起。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有效地閱讀,不能隨意地閱讀,對優(yōu)美語言、寫作技巧、思想感情等進行關注。在寫作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主題,將以往閱讀過的文章進行梳理內化,結合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讀寫融合是符合學科發(fā)展需要的,作為一線教師需要將讀與寫聯(lián)系教學實際,探索一條適合自己語文教學的模式,讓學生習得語文知識,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東紅.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J].新課程(上),2016(08).
[2]李彩霞.例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文練筆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15(26).
[3]吳天學.讀寫結合 以寫促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05).
作者簡介:
羅志禮,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賴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