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昌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系統(tǒng)中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進行人文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本文意在從情感的角度,說明情感因素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著重論述語文教師要學會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充滿濃郁的情感氛圍中把握知識。
關鍵詞:閱讀;興趣;情境;積極性
通俗地講,閱讀就是讀文章。閱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價值。閱讀可以學習知識,可以獲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歡閱讀,學會閱讀,終生閱讀,是一個現(xiàn)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閱讀教學中閱讀,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汲取知識,提高認識,發(fā)展思維,豐富思維思想感情的過程。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的起步階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通過教師正確的教學引導,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感受力、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等都非常有好處。
一、尊重主體,激發(fā)興趣,制造閱讀期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意識如何直接關系著教育教學效果的好壞。閱讀教學中,教師尤其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其的閱讀興趣。如一些閱讀教學中故意把非常生動的故事只講一部分,讓他們先去假想結局,進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想讀,要讀;變“要我閱讀”為“我要閱讀”。另外,教師還應制訂相應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多地獲得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欲。這樣,興趣被激發(fā)了,學生就會在閱讀動機的驅動下,自然而然地產生閱讀期待,喚醒主體意識,自覺自愿地去閱讀。
二、挖掘文本內蘊提高閱讀效果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融入角色,體會課文的情感,從而與故事的主人公產生心靈的共鳴。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也多次強調教科書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語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注重用好教科書,注重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內蘊,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認真的讀,充分的讀,用心的讀,用心去感悟。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文章不是無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課文都抒發(fā)了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和表達了其真實的寫作意圖,都有其特定的寫作情境。根據語文這一學科的特點和教學目標,運用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的情感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發(fā)生共鳴,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小學閱讀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提前分析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合理的使用多媒體課件、掛圖、實物或教師對課文進行準確的語言描述以及形象的概括等,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學生深深的體會閱讀情境,激發(fā)起學生們進行語言實踐的熱情,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提高閱讀有效性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就要講究動動靜結合。語文教學活動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并且語文課堂應大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應指導學生具體深入地思考讀物的質量和深度,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文章就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但是許多老師害怕課堂太冷清,通過不斷的問答來使課堂氣氛活躍,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會束縛住學生的思維,久而久之形成思想上的惰性。還有些教師只顧自己講課,沒有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更無法很好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教師便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訴學生,此時,教師不是在引導,而是在牽引學生。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的指揮棒亦步亦趨,長久以往,會使學生對閱讀失去探究的興趣。這種表面上看上去的“高效”,無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無利于其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實際上是一種“低效”的教學活動。符合生命節(jié)奏的課堂教學節(jié)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陶冶學生的身心。在教學中,對于簡單易懂或有趣的內容教師可以快節(jié)奏進行。而當一個重磅的問題投給學生后,則需要耐心等待。就像一支樂曲,行至舒緩處,聽似婉轉低吟,實則跌宕起伏。同樣,看似平靜無波瀾的教師,實則孕育著一場狂風暴雨。等待并不會拖慢課堂效率,而是在為即將涌現(xiàn)的思潮做鋪墊。教師只有將將思辨的時間真正留給學生,長久以往,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五、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由于小學生仍舊處于初級的學習階段,學生面對著突然出現(xiàn)的大量的枯燥的知識,很容易出現(xiàn)理解困難從而形成學習負擔,面對這一問題,相關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師要想切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要利用一切可行的辦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系統(tǒng)的學習習慣,還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這樣的行為習慣對學生日后的發(fā)展也是極為有利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地滲透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通過科學的、適宜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發(fā)展到倡導有效教學的今天,語文教師要想真正的達到有效的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要做到以人為本,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教學時,要面向全體學生確定閱讀目標,任務落實每個學生身上,全員參與,因材施教,要達到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需要強調的是教師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倡導主動參與。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積極參與,才有主動性,才能體現(xiàn)主體性,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才會有效,才能成功。
參考文獻
[1]胡昌艷.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探索[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4,12(10):67.
[2]謝方金.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分解的策略[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1(2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