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重建學科教育范式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頭戲。就作文評改方式而言,初中生作文評改方式的單一很難使學生從作文評改中切實獲得提升作文水平的能力,也很難使其形成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基于此,本文探索了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互批作文方式的意義,旨在為作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生;互批作文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28-02
引? 言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學習一門學科之后必須形成的重要品格和關鍵能力?!薄皩W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教育的靈魂,只有抓住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才能正確引領學科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發(fā)揮學科的育人功能。[1]”
作文是初中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直都是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1978年,葉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談會上說:“我當過語文教師,改過學生作文不計其數(shù),得到一個深切體會:徒勞無功。”幾十年過去,這種“徒勞無功”的情況依然在不斷上演。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呢?究其原因,就是作文評改方式過于單一,教師獨自批改,統(tǒng)一評講的方式,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雖然教師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作文評改上,可教師的評改方法學生并不知道,教師的見解也并不一定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以致教師的努力付諸東流,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寫作能力也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相關教育專家認為,評改方式應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全程參與,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重視引導學生自我修改和互改,使其取長補短,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鑒于此,筆者在作文教學中進行了學生互批作文的嘗試。
一、概念
互批作文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合理指導和組織下,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利用互批互改、合作批改、一文多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在互批作文的過程中既掌握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又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而提高自身寫作水平的一種教學方式。利用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多方面、多角度地從一篇作文的批改中獲得完全針對自己的、有益的寫作建議,從而切實提高寫作能力。
二、具體做法
1.合理分組,提高效果
學生間互批作文不是簡單地同桌互相批改對方的作文,無論是兩人一組互批還是六人一組輪流互批,教師都應當根據(jù)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和批改水平進行合理分組。針對兩人一組,教師應采用“一優(yōu)一弱”的搭配方式,以優(yōu)促弱。針對六人一組,教師應當把寫作水平和批改水平不一樣的學生分在一起,盡量使每組的作文質(zhì)量和評改水平有層次感,這樣學生才能相互學習,進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既要懂“批”,也要會“改”
批作文不僅要找出別人作文中出現(xiàn)的明顯的錯字、病句和用錯的標點符號,還要有全局意識——能把一篇文章的選材、語言、結構、中心等方面的問題找出來,并給出合理的修改意見,以幫助寫作者不僅知道自己的文章哪里寫得不好,而且知道如何把文章修改好,這樣才能“以改促寫”。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批改作文的過程中,既要教學生如何運用相關符號批作文,也要教學生如何修改一篇有提升空間的作文。
3.全程把控,適時指導
讓學生互評作文并不只是簡單地為了減輕教師批改作文的工作量,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評價修改作文的能力,進而提高其寫作能力。在學生互批作文之前,教師要認真閱讀學生的作文,對學生本次作文的優(yōu)缺點及各個方面的問題有整體把握,并針對這些問題指出本次作文批改的指導方向,如作文思路是否清晰、全文構思是否新穎、作文中的語言是否存在問題、作文的引題與結尾如何、中心是否突出……這樣,學生在批改作文時就有了方向性,避免了盲目和無從下手。下一次作文,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作文的具體情況設計其他導向,這樣反復多次,涉及的問題就會“面面俱到”,學生也會全方位地點評和修改作文了。因此,在學生互批作文時,教師不能真正閑下來,而應該更用心地參與學生的作文活動,做到“全程把控,適時指導”,這樣才能達到通過學生互批作文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三、意義
1.語文知識的積累和修改作文水平的提升
“學科知識和學科活動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兩翼……語文知識……是形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基礎和載體;語文活動即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活動,是培育語文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2]”2014年開始中考語文指導用書中就明確提出,初中生應具備修改別人作文的能力,這是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在本次的作文批改嘗試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學會辨別別人作文中的知識性錯誤和用語的不妥之處,進行準確批改。因此,為了把別人的作文批改好,學生在對修改作文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上更加用心。經(jīng)過多次的作文批改實踐,學生修改作文的知識已牢牢銘記于心,使用特定符號修改他人作文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作文修改題的得分率也相應提高。
2.修改作文意識的增強
當前,很多學生一直認為,批改作文和修改作文是教師的事,自己只要把作文寫完就可以了。因此,寫好作文后,能夠主動修改自己作文的學生少之又少。經(jīng)過本次作文互批實踐,很多學生已經(jīng)有了在寫好作文后主動修改的意識,錯別字、標點符號的使用錯誤,病句以及作文格式、選材等方面的問題都減少了很多。
3.合作意識和責任心的增強
在作文互批的過程中,我們嘗試了班級之間兩兩互批和分組互相批改本組同學作文這兩種方式,因此,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相互學習與指導增多了,這讓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一些原本不太愛說話、不喜歡發(fā)表意見的學生,在這種形式的帶動下,也模仿著寫起了評語,慢慢地也能發(fā)表一些自己的見解了。語文學習能力強,并且性格外向的學生,更是找到了一個表現(xiàn)自己的好機會,他們毫不吝嗇地與本組同學分享自己的批改感受,也給寫作能力較弱的同學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同時,為了避免出現(xiàn)錯改,學生的責任心也普遍增強。在分組互批的嘗試中,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編號,每天依次進行作文寫作和批改,如果一位學生沒寫作文或忘記批改別人的作文,那么互批實踐就很難繼續(xù)進行下去。因此,每位學生都帶著很強的責任心,牢記自己每天應該做的事,促進了整個活動的順利開展。
結? 語
本次課程標準修訂和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問題就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怎樣形成的。因此,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重建學科教育范式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頭戲。培養(yǎng)初中生互批作文是富有課程改革意義的實踐活動,也是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之一,它具有非?,F(xiàn)實而直接的積極意義。但教師“不應該把它看作是為減輕語文教師負擔的被動措施和權宜之計,而應將其看作是在集體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施素質(zhì)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是研究探究性學習的具體體現(xiàn)。[3]”
[參考文獻]
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李歡.換一種方法改作文[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9):40.
作者簡介:曾照暉(1982.7—),女,安徽宣城人,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