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靜
摘要:當前傳染病學成為現代醫(yī)學教育與研究的重要領域,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同時新發(fā)傳染病的不斷出現又引發(fā)了一系列新的問題,這對傳染病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改善傳染病學教學方式迫在眉睫。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染病學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面臨新的發(fā)展契機?;旌鲜浇虒W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開展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學習,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論文對傳染病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深入探索了混合式教學在傳染病學中的應用,對提高傳染病學教學質量與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傳染病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51-0194-02
一、傳染病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發(fā)展。近年來,新發(fā)傳染病種類不斷增加,而教材中相關內容很少,不能反映傳染病的發(fā)展動態(tài),關于新發(fā)傳染病的資料與研究成果也不多,導致傳染病學教學內容落后、不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使教學內容與臨床實踐脫節(jié),傳染病診斷與治療受到阻礙,也難以滿足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需求。
2.教學方式方法缺乏新意。以往的課堂教學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理論與實踐學習方面較為被動,對學習傳染病學失去興趣,缺乏積極性與創(chuàng)新精神,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處理問題的能力。此外,傳染病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也相對薄弱,如實驗室無法滿足教學要求,實習基地也不多,學生無法從中得到鍛煉。
3.教學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很多學校采用最終評價的考核方式,只注重考察課本上的內容,使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知識,沒有時間和精力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4.教學課時不斷壓縮。學校不斷壓縮傳染病學的課時,教師將其中不重要的部分刪去,或者讓學生課下閱讀,直接加快了教學進程,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高。
二、混合式教學在傳染病學中的應用探索
1.更新與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增強傳染病學的吸引力。由于環(huán)境、人為等因素的影響,人類傳染病譜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著變化,這些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產生了很大的危害,值得人們關注與重視。過去產生且現今仍然存在的感染病,如艾滋病、禽流感等,具有一定的震撼性;新的傳染病也在不斷出現,具有一定的新穎性,這些都成為反映現實生活的素材。因此,要想使教學內容體現時代前沿性,教師要借助互聯網查找更多的傳染病教學資源,有意識地將新傳染病的種類、最新動態(tài)及流行趨勢等融入課堂教學過程,并向學生適當地介紹、分析與講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盡可能地拉近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因此,有必要改變原來嚴格按章節(jié)順序逐一講授的模式,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大綱等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并建立全新的教學體系。傳染病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多樣化,能使傳染病學教學保持生機、趣味與活力。
對于經典傳染病與多發(fā)傳染病,如肝炎、破傷風、麻疹、禽流感等,在診斷、治療與預防方面進行精細講解,夯實基礎,提高人們對傳染病的應對能力;對于增補性、拓展性的實用內容,如一些新發(fā)傳染病,以主題講座的形式進行教授,講述認識該傳染病的過程,探討其發(fā)展狀態(tài);對于少見的傳染病,不將其作為教學計劃的重點內容,教師可將相關資料的網址發(fā)送給學生,學生可以進行自學。此外,教師可將病理變化相似的傳染病進行合并,比如禽類的呼吸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的傳染病與豬的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傳染病等放在一起,能夠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掌握知識;也可將一個典型傳染病引申到其他病例上,從而實現舉一反三,比如細菌病是以巴氏桿菌為代表進行病原學診斷的。針對臨床的實際需要,教師可增加抗生素使用、耐藥細菌感染、院內感染等授課內容,強化學生對相關概念知識、臨床實踐的認識與了解。
2.變革與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升傳染病學教學的效果。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完全滿足傳染病學教學的需求。網絡信息技術具有資源共享的優(yōu)勢,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方便、快捷地獲取傳染病學的最新資訊信息。學校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進行結合,形成一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對傳染病學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方式的變革。
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對傳染病學教學的整個流程進行重構。教師通過錄制視頻對學生進行線上教學,同時提供在線輔導,而學生通過視頻自主學習課程教學內容,做好課前預習,并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yè);師生、生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交流,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針對性、有效的指導與反饋,學生可通過線下討論對知識進行消化與吸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制作教學視頻時,應充分應用網絡技術,并選擇傳染病的重點內容,如細菌性痢疾、脊髓膜炎、血熱等疾病及傳播途徑,視頻要包括清晰的知識點,并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視頻的時長要科學、合理,允許學生自主控制視頻的暫停與回放。教師在制作視頻的過程中要重視課前學習設計,還要結合學生的興趣與愛好,使學生樂于接受授課內容。教師將視頻、病例資料等上傳至智慧職教平臺或超星平臺,學生通過平臺可以隨時隨地自行學習。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與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將案例教學與討論式教學融入課堂活動中,也就是教師將傳染病學案例作為引子,對系統(tǒng)深入的理論內容進行講授,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進入臨床醫(yī)者的角色;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編寫相應的思考題,學生在課前可以帶著問題在網上查閱文獻資料并收集知識要點,如某種傳染病的病理、病原體的結構形態(tài)、感染該傳染病病原體后的體征、致病原因等,并結合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或展開集體討論,互相分享學習心得與經驗,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進行記錄,提供必要的指點與總結,并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進度,以便及時調整教學進程。此外,教師還可采用知識競答、主題講座、辯論賽等形式,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使學生加深對傳染病學知識內容的理解與鞏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師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與分析表達能力。
3.改進傳染病學實踐教學方法。學校不僅要重視傳染病學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因此要不斷改進傳染病教學計劃及方案。在以往傳染病實驗教學中,教師會提前準備好實驗所需的材料、試劑,并制定實驗設計方案,學生在課上只需按照步驟做實驗即可。而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事先提出實驗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實驗準備工作與實驗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只是進行必要的提點。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實習活動,將病例理論分析與實地考察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技能。
4.建立客觀、綜合的考核評價體系。學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價,不僅要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還要注重對學生網上學習過程、平時考勤、課堂表現、實踐能力的考察,使傳染病學課程考核方式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相適宜,教師分別針對各考察點給出分數,并按照比例給出學生最后的分數??己嗽u價系統(tǒng)要體現科學性與合理性,能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成果做出反饋,使教師與學生及時彌補“教”與“學”上的不足,不斷自我完善。
綜上所述,學校要充分認識網絡教學對醫(yī)學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教學內容、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方面強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傳染病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傳染病教學朝著先進、科學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晁春梅,張祿,遲曉偉,李武,范晶華,游晶.建設網絡教學素材庫,提高傳染病學教學質量[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9,33(06):9-11.
[2]王臨旭,黃長形.淺談傳染病學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7,35(24):58-59.
[3]高路恒,王斯海,王海鑫.基于線上線下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J].科技風,2019,(25):27.
[4]葉琴,陸琳,周蕓,王蓉,王宏.案例教學改革與探索[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5):4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