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霞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第三小學,河北 保定 074200)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社會,應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如在教學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的教學時,讓他們深入各村統(tǒng)計該村已畢業(yè)的大中專院校和純農戶家庭中一月的家庭收入和開支情況,并制成統(tǒng)計表。這樣的作業(yè)使學生回歸生活的“大課堂”,經過自己的調查、計算、比較、分析概括,既學到了知識,又使學生明白該村生活水平與人才的關系,更明白學習能改變人生,成就未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想學習”的念頭,感受到學數學就是在生活,從而實現“人人都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新理念。
練習設計時,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具有趣味性和親近性的數學練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參與者和主動參與者。如上三年級《可能性》這一課后,可設計“猜球”“猜硬幣”等游戲的作業(yè),課后相互之間玩一玩、猜一猜,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從而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
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對一些枯燥乏味的計算題,他們往往很貪玩,不去認真做。這時可設計一些如“登上寶座”“西天取經”“小兔闖關”“小蝌蚪找媽媽”等有童趣味的游戲性作業(yè),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jié)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興趣。
教學單憑教師講、學生聽根本達不到預期效果,而要調用學生的多種感官發(fā)揮學生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這樣學生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就好。特別是幾何知識教學,例如在學習“圓柱”時,布置作業(yè)是讓學生用硬紙圍一個圓柱(有上、下底)并在制作過程中理解圓柱的表面積的概念,了解計算表面積的方法。在硬紙圍成的圓柱中裝入沙子,理解和掌握圓柱的容積和體積的概念與計算。通過操作,正確理解和區(qū)分概念,懂得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自主獲得一定的知識。又如在講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時,為了讓學生區(qū)分面積和周長,可以讓學生先剪一個一定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面積和周長各指的是什么。為了得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先讓學生用紙剪一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已剪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的面積,再量一量數學書的封面有多大。由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加實踐,興趣濃厚,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公式理解深刻,記憶牢固,從而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進一步提高。
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探索者。數學作業(yè)的安排應留給學生自己的一片天地,學生能在教師的點撥下自覺應用已學過的數學知識觀察、分析、探索,大膽動手編寫類似試題,展示自己的思維結構。如一年級看圖寫算式學習中,先讓學生直接利用課本中有關分與合的思路,看圖編出“已知左邊有4個蘋果,右邊有5個蘋果,問一共有多少個蘋果?”或“已知一共有15只小鳥,其中左邊有5只,問右邊有幾只小鳥?”這一類題。再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和思路。如將“已知左邊有幾個,右邊有幾個,問一共有多少個”的看圖題編為“小紅有4個蘋果,小芳有5個蘋果,他倆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將“已知一共有15只小鳥,其中左邊有5只,問右邊有幾只小鳥?”的看圖題編為“樹上有15只小鳥,飛走了5只,樹上還剩多少只小鳥?”學生不斷聯(lián)系實際生活編出許多意思相近的題。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探索、學會了學習,而且為以后分析解答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作業(yè)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完成,如開展小組活動等形式,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觀察、猜想、歸納等探索過程,并在探索中相互取長補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我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先讓學生完成準備題:“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7和21、9和11、63和21、8和5,仔細觀察每組數有什么特點?”通過求這四組數的最小公倍數,讓學生討論發(fā)現了什么?學生之間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出:7和21,63和21,這兩組數之間是倍數關系,那么較大的數就是較小的數的最小公倍數;而9和11,8和5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這兩個數的乘積。這時教師肯定學生的結論,鼓勵他們合作,學生就找到了求最小公倍數的兩種好方法。從第一個學生談起到最后一個學生的實踐驗證,人人參與,互相談論,各自在實踐中得出結論。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且使課堂教學活躍起來。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的思維方式存在個體差異,他們在解決問題中思想必然是多樣化的、多層次的。不同層次的學生,應安排不同內容的作業(yè),使人人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設計時,可以把作業(yè)分為基礎性作業(yè)、鞏固性作業(yè)、綜合性作業(yè)、提高性作業(yè)四個層次,體現易、較易、較難和難四個難易度。要求后進生只完成前兩個作業(yè),中等生完成前三個作業(yè),優(yōu)等生完成全部作業(yè),這樣才能增強后進生“抬起頭來,昂首挺胸走路”的自信心,這樣的作業(yè)設計有利于“抓中間促兩頭”。全體學生才能在適合自己需求的作業(yè)中獲得愉悅感、成就感、滿足感,從而使全班同學獲得全面、和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