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萍
(萬年縣六○小學,江西上饒 335500)
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改變直接傳授知識、注入式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探究解題思路、驗證解題方法、在交流與討論中進行數學學習。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教師應通過情境引入、激發(fā)學生主動性、游戲化教學、合作學習、結合生活實際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小學數學涉及數學啟蒙知識,其概念較為簡單,但學生往往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性的數學教學,對數學學習也沒有固定、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需要一個適應期來熟悉數學學習的特點。針對學生年齡特點與興趣愛好,教師可以營造一定的學習情境將學生帶入數學學習中。教師應從生活中常見的事件中挖掘數學問題,讓學生將其與學習內容聯(lián)系起來,在尋找解決方案的同時研究數學知識,同時鍛煉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面積》的教學時,往往會發(fā)現學生對面積的概念不能做到準確理解,并且總是會混淆面積與長度的定義及單位。這對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十分不利。教師應利用合理有效的情境帶領學生準確理解面積概念,并將其與長度區(qū)別開來。教師向學生展示兩張正方形紙片,讓學生觀察兩張紙片的差異,通過教具小實驗的引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學生發(fā)現正方形的邊長不相等、大小不同,此時教師及時指出,“大小”所形容的是正方形的面積。學生進一步理解并建立數學概念:邊長是比較長度,大小則是比較面積。隨后,教師根據學生對長度與面積的理解引入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讓學生分別指出兩張正方形紙片的長度與面積,帶領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加深學生的理解。
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往往會因為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較少,思維不夠開放、靈活而難以有效啟發(fā)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總是會“手把手”教學,為趕教學進度而忽視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這是十分不利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的。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明確學習目標,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例如,教師在進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中應準備活動長方形這一教學工具,引導學生抓住活動長方形的兩個角,向兩個方向拉。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嘗試,并思考與探究邊與角的變化情況,了解新圖形的特點。學生逐漸認識到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wěn)定性。此外,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七巧板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構成。學生通過拼組掌握了幾種平行四邊形的拼接方式。通過這類教學,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帶領學生學習、集中講授重點知識的策略,而將知識點積累的過程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研究,并根據自身興趣與個人理解確定思考的方向。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肯定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自主性對學習效率的重要作用。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自主研究中犯錯、改正、探究、進步,其數學能力則不斷提升。
高效的數學教學離不開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越是與生活實際相貼合,教學的復雜性就越低,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越富有趣味性。在教學的導入階段,教師如果能夠選擇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進行引導,就能夠增強教學的親近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的道理。小學生天性活潑,對生活中的新奇事物更是充滿了好奇心。如果能夠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知識,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主動探求數學知識。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時,教師不妨將貼近生活的實例引入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實例中學習新知。例如,教師在進行《分數與百分數》的教學時,就可以以可樂瓶為教學案例。通過向學生提問可樂瓶上有沒有分數、百分數的知識,可樂瓶上還能發(fā)現什么數學知識等問題來引導學生去觀察可樂瓶上的數學信息。學生可能會發(fā)現可樂瓶上的能量0%、脂肪0%、碳水化合物0%、凈含量500ml等信息,教師則要把這部分信息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概念。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去學習“凈含量500ml”中的“ml”是什么含義,還有什么其他的概念來表示等,鼓勵學生去生活中實踐所學,從而充分實現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最能夠消除學習枯燥感的方式。數學學習強調學生要有縝密的數學思維和良好的數學邏輯,因此對部分學生來說學習過程往往不是非常順利。學生也往往因為遇到一點小困難就放棄,反而影響了自己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作為教師則要充分發(fā)掘這一問題的本質,改變傳統(tǒng)的、生硬的教學方式,為教學過程增添更多的游戲化因素。以數學游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例如,教師在進行《認識整數、小數、倍數》的教學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兩塊五”的游戲。由男生代表五毛錢,女生代表一塊錢,教師隨機報出錢數并由學生自由組合,最終的錢數要與教師所報錢數一致,而未成功抱團的學生則被淘汰并轉入下一輪的比賽中。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整數及小數、小數和整數之間的關系,而倍數又是怎么得出來的。一種數學游戲往往蘊含了很多數學知識,通過“兩塊五”的數學游戲還能幫助學生認識“人民幣”,讓學生了解人民幣不同面值之間的換算關系。經過游戲化教學的影響,學生在遇到較為復雜的整數、小數運算時就能夠轉化思維,多角度思考數學問題,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數學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良好的研究性學習建立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研究性學習強調改變直接傳授知識的方式,轉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但這一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便是教師與學生的差異。由于社會閱歷的差別,教師與學生看待同一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差別,教學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教師認為自己講得很詳細而學生卻聽不懂的現象。而為了減少這種現象對學生學習造成的影響,教師不妨發(fā)揮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為此,在進行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一些難題。以數學經典問題《雞兔同籠》為例,相比教師向學生解釋如何列方程、如何求變量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妨讓學生發(fā)揮相互合作的作用,通過探究雞、兔兩種動物的頭和足的對應關系去考慮問題。這一問題便可以通過“割足”的方式平衡雞、兔兩種動物“足”的數量,多出來的部分便是兔的數量的方式得到解決。由此雞、兔兩種動物的數量便全部求出。而通過這種思路不僅驗證了列方程求解是可行的,更便于學生對問題進行理解,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啟發(fā)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基于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數學應用與實踐能力提出的,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不僅能掌握理論知識,更能享受獲取知識的過程,感受探索與研究的樂趣。教師應在情境教學、研究性學習、結合生活實際、游戲化教學、合作探究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