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通躍
(封開縣河兒口鎮(zhèn)中心小學,廣東 肇慶 526535)
在目前的課堂教育體系中,很多教育專家與一線教師都意識到傳統(tǒng)課堂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與全面持久發(fā)展等方面存在不少缺失,于是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由強調老師的“教”轉為強調學生的“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與習慣,“導學案+小組合作”課堂就是其中一種模式。
在“導學案+小組合作”課堂模式中,導學案作為指導學生進行“自學、互學、共學、延學”的路線圖,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設計一份既適合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又符合學科特點的導學案,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課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導學案的理解有所偏差,以為設計導學案就是將授課的知識點化為一個又一個問題,往往會走進“習題化”“練習案”的誤區(qū),上課過程就是學生在不斷地做練習,老師評講練習,失去了學科原本該有的味道,也失去了導學的意義與作用,這種現(xiàn)象在語文學科顯得更為普遍、更為嚴重。
那么,一份語文導學案該如何設計呢?筆者認為要注意做到六個“要”。
在小組合作的課堂模式下,各地各校提煉的說法雖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按照“學生自學、小組互學、師生共學、拓展延學”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白詫W、互學、共學、延學”四個環(huán)節(jié)既是相對獨立的步驟,也是有機整合的鏈式整體。獨學任務是總綱,學習一篇課文所有的任務都在獨學里呈現(xiàn)?;W、共學就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在自學中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提出新的學習任務,只是對完成獨學任務作出指引性的學習建議,是獨學任務的延續(xù)。而延學則是對獨學任務完成情況的檢驗與拓展。
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不少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我們在編制導學案的時候,應該根據(jù)單元的主題以及課文重難點去梳理、挖掘、重組、生成,不是所有知識點都采用,而是有選擇性地將與學習重難點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轉變?yōu)樘剿餍缘膯栴}點、能力點,讓學生能夠通過導學案里的問題進行自學、互學、共學、延學。
在設計、選擇獨學任務時,教師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二要注意獨學任務在精不在多(如表1所示)。既讓學生有能力進行有層次有梯度的自學,又不覺任務的繁多而失去興趣和動力,更重要的是把時間聚焦在突破重難點上。
問題設計如果缺乏探究性,過于簡單或是答案唯一,課堂就容易成為個別活躍學生的表演秀,長久下去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利于在互學、共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創(chuàng)新、點評等能力。教師在設計獨學任務時一定要注意問題答案的多樣性與開放性,如此才能放開對學生思維的束縛,讓學生在快樂的探究中成長。因此,筆者在設計導學案時,每一個任務都會考慮到這一原則。如“再讀課文,我會欣賞”這個任務(見表1),50個學生就可能有50個答案,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探究中收獲知識,收獲成功的喜悅,收獲對學習的興趣與自信。
一份有梯度的導學案,才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探究文本,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自信得到提升。同時還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使①號學生感到挑戰(zhàn),讓②號學生受到激勵,讓③④號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對學習的興趣。
筆者設計獨學任務時,通常會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文設計有梯度的四個獨學任務(如表1所示)。“任務一”是初讀課文,將生字、新詞和課文主要內(nèi)容作一個簡單的梳理。“任務二”是再讀課文,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段,說清喜歡的理由即可?!叭蝿杖奔茨x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在閱讀中產(chǎn)生的疑問,學貴有疑,學生有疑問說明對文本認識有了屬于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更好地為下一步全面理解文本埋下伏筆。“任務四”是根據(jù)單元主題和課文的學習重難點提出一個具有可探究性的難題。
學生的展學是小組學習成果的最佳檢驗平臺,通過與全班同學交流質疑,加上老師及時的指導,學生能夠收獲更多。共學效率與質量的高低與能否抓住文本的重難點密切相關,而語文學科的共學成功與否正在于有沒有引導學生圍繞重難點反復品讀文本。因為獨學環(huán)節(jié)里的“任務一”至“任務三”,對于學生來說完成的難度不是很高,通過個人的自學、小組互學,在共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稍加點撥就可以了,而獨學“任務四”通常都是圍繞文章的重難點所設計的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學生不易理解,這就是師生共學的重中之重。
因此,共學主要圍繞獨學“任務四”去展開。但由于問題的難度往往對每個小組的①號學生都是挑戰(zhàn),更不用說小組其他成員,因而就有必要將難題分解為幾個小問題或是從幾個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如表2所示),這樣既降低了難度,又能夠讓各個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能操作的方式去探究,為全班有氣氛、有效率的共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表1 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導學案獨學部分
表2 六年級下冊《凡卡》導學案共學部分
所謂“語文味”,就是在教學中突顯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通句子,讀懂文章,既要感受語言文字的美,也要得到情感的升華,并培養(yǎng)良好的價值觀。由此可見,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在語文課尤其是閱讀教學中是何等重要??梢赃@樣說,一節(jié)沒有朗朗讀書聲的語文課,不是地地道道的語文課。
小組互學既是對學生獨學任務完成情況的相互檢查,也是學生學習成果的交流與展示,更是兵帶兵的主陣地。與數(shù)學學科不同,語文學科很講究在讀中感悟,如果學生僅僅是對一對答案,交流一下看法就開展預展,那么很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小組長懂了,但其他成員卻沒有讀懂讀透,只是照抄小組長的答案,按照小組長的意圖去匯報。那么這就成了為匯報而匯報,久而久之小組的其他學生會養(yǎng)成依賴心理,并沒有真正起到“兵帶兵”的作用。因而,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一定要在互學建議里要求學生根據(jù)任務的不同,組織多種形式的讀。如“任務一”中生字詞自學,需要小組成員輪流進行帶讀,以幫助同學發(fā)現(xiàn)、糾正錯誤,“任務二”采用的是個人朗讀與眾人齊讀,以使同學們能夠領悟到你所發(fā)現(xiàn)的文本中的語言美、意境美?!叭蝿杖辈捎玫氖悄x,以便在安靜中思考。在朗讀中,讓組中的①號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情感升華,讓②號學生得以進一步理解文本,讓③④號學生得以理解問題,為小組的有效互學打下基礎。
在設計共學案時,教師要注意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去設計展學建議(如表2所示),引導學生每一組選擇一種方式進行探究,學會根據(jù)“找句子—讀句子—圈關鍵詞—談體會—帶著體會品讀句子”的步驟去品讀文本。在共學時,全班多組多角度地探究、展示,教師適時地釋疑點撥,讓學生在反復品讀中突破重難點,得到情感的升華,并培養(yǎng)起良好的價值觀。
無論什么學科,新課授完后,教師們根據(jù)課文中出現(xiàn)的知識點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在練習中得以鞏固知識,這都是我們慣用而又很實用的教學手段,甚至有些教師能調動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創(chuàng)編習題,然后在小組中、全班中互考互評,讓延學的效果更為明顯。但筆者認為,語文學科的延學案如果僅僅是做到這些,那還不夠,我們還應引導學生根據(jù)所學進行拓展閱讀,這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拓寬閱讀面,更是為了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建立大語文概念,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作鋪墊。于是在每一份導學案中,筆者都會安排一篇與課文相近或相關的短文并推薦相關閱讀書目,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拓展。
總之,在小組合作課堂模式下,一份能接學生地氣的、接文本地氣的導學案,是我們走向高效課堂的基石,也是我們一直都要慎重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