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摘 要:基于高職院校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核心能力,開發(fā)培訓項目,并把培訓項目課程化,對于深化了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的研究,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高職;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體系;課程化;研究
在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組建一支朋輩輔導的學生隊伍,即朋輩心理輔導員。通過同輩人的友誼和親密,來即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在進行隊伍組建時,需要對朋輩心理輔導員進行一定的培訓,使其能掌握心理問題識別、心理輔導、危機干預等基本知識。因此,基于高職院校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核心能力,開發(fā)培訓項目,并把培訓項目課程化,使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一 選撥朋輩心理輔導員
由各院系推薦班級心理委員、心理協(xié)會干部、心理協(xié)會會員以及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同學,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進行專業(yè)化的心理測試和簡單的面試,心理測試采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和90項癥狀清單(SCL-90)兩個量表,了解報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面試時重點考察其應變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等,經過考察與甄選,最終選出溫和、有親和力,對人熱情、真誠、友善,對心理學有濃厚的興趣,樂于為學生服務的心理健康的朋輩心理輔導員。
二 制定校本講義
根據本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結合國家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文件要求,分析目前高職院校朋輩心理輔導員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和素養(yǎng),結實實際朋輩輔導工作制定課程內容,制定適合本校現狀的朋輩心理輔導課程校本講義。校本教材的內容應包括基礎知識和技能實踐兩大部分內容。我校編制的《高職朋輩心理輔導實務》校本教材,是作為選修課《朋輩心理輔導》的教材。
三 構建適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課程,能切實實現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系統(tǒng)化,解決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需求等問題。同時需要制定科學嚴謹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涵蓋了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授課老師、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等,有效解決了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難以保障的問題。其次,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課程應采用項目化教學手段,采取課堂講授、分項討論、高臺演講、設計方案、活動實踐等形式,一次課為一個培訓單元,訓練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某一個或幾個能力,解決某一個問題,使朋輩心理輔導員每次培訓課都有不同收獲,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 設計與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課程教學配套的課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為解決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脫節(jié)的問題,在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專門設計朋輩心理輔導員在職期間的工作實踐活動,確定主題、內容、形式和適合人群,配合選修課程的開設,例如把課外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訓練、主持心理主題班會、對心理委員進行培訓等作為選修課程的實踐學時,提高教育的效果。
五 創(chuàng)新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課程課程的教學形式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將對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將案例分析、心理訓練、影像資料等與心理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使學生在自己領悟和參與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和工作技能,并運用所學的心理調節(jié)方法,進行助人自助工作。
六 建立有效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評價機制
有效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評價機制,有利于提高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勝任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參加過朋輩心理輔導課程培訓的人員進行綜合的評價考察,理論評價通過理論考試的形式,考察內容包括專業(yè)知識、實踐技能、倫理道德、職責和工作內容等方面。技能評價通過實踐的形式進行考察,具體包括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開展情況、個體咨詢開展情況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情況等方面。同時結合接受心理輔導的同學的反饋,對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進行評價。通過綜合評價,不錄用或勸退不合格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充分調動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
七 強化教學研究和教師團隊素質
充分發(fā)揮出團隊的力量和作用,開展必要的集體探討活動,針對當前的教學需求來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和教學項目,將重難點的解決方法落實到具體的教案與課件的設計問題上,從而達到化整為零的效果,提高課程授課教師的整體素質。
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改變了高校只能由專業(yè)心理輔導老師來接受心理咨詢的現象,對心理教育領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通過構建構建高職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體系課程化,培養(yǎng)一批綜合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強的心理輔導員隊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許素萍,呂冬詩.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交往互助成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9-209.
[2]申雯,彭陽.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探索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4(8):176-177.
[3] 朋輩心理輔導技術引入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課程的實效研究[J].校園心理,2019(1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