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強
[摘? ?要]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的核心價值,是歷史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影響了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而智慧課堂是一種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如通過智慧課堂的推送功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幫助學生認識歷史、分析歷史;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靈活多樣的交流互動功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文章主要探討如何利用智慧課堂去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致力于把智慧課堂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以更好地實現(xiàn)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任務目標。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yǎng);智慧課堂;辛亥革命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4-0067-02
一、提出問題
歷史學科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它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能正確看待歷史、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具備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的重要教學目標。所謂智慧課堂就是將信息技術、網絡科技引入課堂教學中,建立云平臺,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教育,它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為一體,能更好地支持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和教師共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集所有人的智慧于課堂。它具有教學決策數(shù)據(jù)化、評價反饋即時化、學生學習個性化等特點。它是信息技術走進課堂的表現(xiàn),它整合了多種教學手段,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由于高中歷史課時間緊任務重、升學壓力大和傳統(tǒng)教學習慣影響等原因,教師在教學中重分數(shù)輕素養(yǎng),采用灌輸式教學的問題比較突出,再加上現(xiàn)行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都是宏大敘事,缺乏細節(jié),這使得很多學生對歷史課缺乏興趣,嚴重影響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本文就以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課為例,談談用智慧課堂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體會。
二、如何利用智慧課堂去落實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1. 利用智慧課堂可以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還面臨著不少問題。因為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對相關史實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但很多高中生的歷史知識基礎還比較薄弱,尤其是一些中考不考歷史的地方,而且高中歷史課本的內容往往過于簡略,甚至觀點陳舊,在這種情況下,對課本知識做必要的補充就顯得很有必要。為此,筆者在上課前利用智慧課堂平臺預復習功能,向學生推送一些精選的史料和問題,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并要求他們在終端平臺上閱讀與交流,培養(yǎng)他們全面看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如課本中對辛亥革命背景的介紹是:“迫于形勢,清政府相繼打出‘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幌子,進行了一些改革?!贬槍φn本中“新政”是“幌子”的說法,筆者在平臺上推送了任世江先生所著的《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中關于分析辛亥革命的內容。在此書中,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任世江先生認為:“‘新政不是‘幌子?!惫P者為此設問:“課本上說‘新政是‘幌子,而任世江先生卻說‘新政不是‘幌子,那么‘新政是不是‘幌子?是不是一場‘騙局?我們該信哪一種觀點?你的判斷依據(jù)是什么?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一矛盾的觀點?”本課通過這樣的挖掘與補充,既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又能培養(yǎng)他們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2.利用智慧課堂可以建構情境,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
歷史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lián)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它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lián)系的,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對史事做出合理解釋。為了方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教師圍繞部分知識來建構情境就顯得很有必要。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理論學派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下,借助于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p>
如在講辛亥革命中“南北議和”與孫中山先生讓出臨時大總統(tǒng)之位的史實時,可提出問題:對“南北議和”與孫中山先生讓位的行為我們該如何認識呢?這有何意義?要客觀分析這些問題,就要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較全面的掌握。雖然課本對這一背景有所提及,但卻是一筆帶過,太過簡略。為此在課前,筆者利用智慧課堂給學生推送了以下四份資料:第一份是反映武昌起義爆發(fā)后革命黨人面臨物質奇缺的視頻;第二份是唐德剛所著的《袁世凱傳》中反映袁世凱實力與能力的文字資料;第三份是岳麓書社出版的楊天佑所著《帝制的終結》一書中介紹分析“南北議和”形勢的內容;第四份是毛經文所著的《比知識與能力更重要的使命是價值引領——以“辛亥革命”一課的妥協(xié)智慧教育為列》一文中闡述“妥協(xié)讓辛亥革命成為中國式的‘光榮革命”的內容。推送資料后,要求學生討論:“傳統(tǒng)觀點認為辛亥革命是對舊勢力的讓步,是革命不徹底的體現(xiàn)。但與這種觀點不同,有學者高度贊揚了‘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如學者毛經文就認為它是‘中國式的光榮革命,認為‘孫中山先生的讓位體現(xiàn)其高風亮節(jié)和高尚品格。對此,我們該如何判斷與分析?請根據(jù)課本與智慧課堂平臺上的材料進行分析。”從學生在智慧課堂平臺上提交的答題情況來看,多數(shù)學生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進行較客觀的評價??梢姡弥腔壅n堂建構特定時期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構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時空觀念。
3.利用智慧課堂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人文追求與價值關懷,以實現(xiàn)國家強盛、民族強盛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現(xiàn)行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都是宏大敘事,缺乏細節(jié),課堂教學存在有國無家、有史無人的問題。這樣的歷史教學常常讓學生覺得很有距離感,覺得歷史與自己的關系不大,對學習歷史也缺乏興趣,這嚴重影響了歷史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落實。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要提升歷史的魅力,就必須要認識到歷史的魅力在于細節(jié),就要關注一個個鮮活的人、一件件看似細微的事。要引導學生走進歷史,去認識這些人,發(fā)現(xiàn)這些事。這一探索過程,就是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正如弗里德里希·耶格爾所說的:“‘歷史教學意味著把當下嵌入到過去中,借此在更為寬泛的時間聯(lián)系中,擴大生者的身份認同,并由此在面對加速變遷時,認清發(fā)展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它關系到過去、當下、未來的時間維度之間的意義聯(lián)系,并提醒人類理解世界的轉換,在其生活中尋求意義的導向?!睘榇?,在上《辛亥革命》這一課時,筆者利用智慧課堂在信息溝通上更方便,在交流方式上更多元化,在資源獲取上更快捷的優(yōu)點,引導學生走進這段歷史、探索這段歷史。
在講《辛亥革命》一課前,筆者在慧學云教學平臺上建立個人資料庫,向學生推送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文字、圖片、視頻(如電影《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等資料。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意愿、居住地點等情況,分組去參觀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中山紀念堂,拜謁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調查“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都是怎樣一群人”,并在慧學云平臺上或課堂上交流觀后感和調查成果。以此,讓學生走進歷史,認識一百多年前在中國廣州發(fā)生的這些挽救民族危亡的人和事。在這一過程中,可對學生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進行適當?shù)囊龑В员阕寣W生更深刻地體會什么是辛亥革命精神,感受辛亥革命中先進人士為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抗爭的精神與家國情懷。廣州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發(fā)源地,因此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我們作為廣州子弟應該繼承革命先烈的哪些精神?如何弘揚這些精神?
三、結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堂教學模式變革,應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使學生的個性得到釋放,智慧得到啟迪,核心素養(yǎng)得到落實。在落實核心素養(yǎng),推動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雖然不一定每一節(jié)課都要用智慧課堂平臺,但讓每一節(jié)課充滿智慧應該是我們教師不懈的追求。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智遠.淺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以辛亥革命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6):36-37.
[2]? 毛經文.比知識與能力更重要的使命是價值引領:以“辛亥革命”一課的妥協(xié)智慧教育為列[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1):16-20.
[3]? 陳榮輝.淺談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方法[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8):218.
[4]? 辛勤.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課堂教學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1):125-127.
[5]? 劉磊.基于智慧課堂環(huán)境的史料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8(10):25.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