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玲 王楊
摘? ? 要: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的主體都是人,所以二者的主旨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提供了可能。對這一問題展開深入探究,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研究人文關懷的內(nèi)涵和理論依據(jù),歸納踐行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其原因,提出可行之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 ? 思想政治教育? ? 人文關懷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兩個新名詞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變化,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再一次提出了該要求,十九大報告通篇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彰顯人文關懷,這些重要的論述都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概述
(一)人文關懷的內(nèi)涵
關于人文關懷的內(nèi)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注解。王東莉教授對有關人文關懷的內(nèi)涵有這樣的觀點:“人文關懷體現(xiàn)的是對人的權利的尊重,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對人類發(fā)展前景和自身命運的思考。具體說來,就是對人的尊嚴的認可,對人的現(xiàn)實生存狀況的關注,對符合人性的生存條件的肯定,其中也體現(xiàn)了對精神解放、心靈自由的追求,還內(nèi)含著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是對人自身命運高度關注的精神層面的體現(xiàn)。”[1]王濱等認為:“所謂人文關懷,實質(zhì)是一種普遍意義上的人類自我關懷,反映為對人的人格、合理需求及價值等的充分尊重,不僅如此,還反映為對人的自由等方面的追求?!盵2]筆者認為,所謂人文關懷,核心在于肯定人的價值,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關注人的生存及發(fā)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內(nèi)涵
袁曉健在《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涉及的人文關懷實際上就是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圍繞學生的基礎工作展開,帶動整個社會實現(xiàn)健康快速發(fā)展”[3]?!八枷胝谓逃菍θ藗冞M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綜合教育實踐”[4],在這個實踐過程中離不開人文關懷,對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及社會進步都將有深遠的影響。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依據(jù)
第一,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理論?!耙匀藶楸尽笔侨宋年P懷的核心思想,以人為本這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nèi)容,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以人為本就是說人是實踐、價值及歷史之本,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實踐的主體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如果沒有人,社會歷史不可能存在,歷史的發(fā)展更無從談起;如果沒有人,社會進步的真正源泉就不復存在。只有圍繞人這個主體展開各種社會活動,才能切實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在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理論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依靠人實施,出發(fā)點是人,落腳點也是人,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的理念。
第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關懷思想??鬃拥乃枷胫嘘P注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仁者,人也”,即仁愛就是人。這是孔子對于人的本質(zhì)的最早論述。這一觀點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提高了人的自我認知并且肯定了人的自我價值,蘊含了豐富的人文關懷思想?!啊核挥鹗┯谌?,即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從自己的內(nèi)心出發(fā),推己及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5]。這一觀點體現(xiàn)了孔子仁學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嚴,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
總之,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理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關懷思想,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實現(xiàn)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發(fā)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不足的表現(xiàn)及其原因
(一)不足的表現(xiàn)
第一,忽視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當今大學生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個性的差異日趨凸顯,每名大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思想特征和心理特點。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才能走進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并真正落到實處。但是,在如今教育實踐活動中因循守舊的教育方法依然存在,遇到問題“一刀切”的教育現(xiàn)象仍然存在。一些教育者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不從實際出發(fā),忽視學生個體發(fā)展特點和水平的差異,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即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者難以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二,忽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馬克思指出:“關于人的教育,必須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教育促進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提高和發(fā)展?!盵6]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看,多數(shù)采用的是單項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學生被動獲取、被動接受。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往往以批評教育為主,教師說、學生聽,缺少雙向平等的交流和溝通,學生缺乏表達真實想法的機會,使心理輔導流于形式。
第三,忽視師生之間的溝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雙邊活動,即需要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是教育雙方相互溝通思想與交流情感的行為,只靠單方面努力是難以產(chǎn)生共鳴的,必須由教育雙方展開雙向互動,尋找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共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然而一些教師自居于高處,難以與學生展開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教師與學生溝通缺乏親和力,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缺少關心。這種雙向互動不佳的教育活動,導致學生對教師缺乏信服感。
(二)原因分析
第一,缺乏有效的理論指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缺乏與時俱進、卓有成效的人文關懷理論指導,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文關懷理論研究缺失,導致難以為實踐問題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F(xiàn)在,一些高校沒有形成與時俱進的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人文關懷理論體系,由于理論指導滯后,缺乏科學性和時代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難用貼合的人文關懷理論指導實踐,從而在教育實踐中出現(xiàn)隨意和盲目的現(xiàn)象。實踐證明,以往的說教法已經(jīng)不再適合當代的大學生,學生的思想情況、心理問題、主體地位均需要關注。為了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教育理念必須趕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教育專家和教育者要不斷進行理論研究。
第二,多采用以往的教學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應該是雙邊活動,是教育雙方相互溝通思想與交流情感的活動,但在多數(shù)教學實踐活動中,一些教育者總是習慣采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單向傳授文化知識和道德品質(zhì),甚至有時是單純?yōu)榱送瓿山虒W任務而教育,生硬灌輸知識、道理,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及真實的需求、不考慮學生對教育內(nèi)容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忽視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問題。這就表示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有充分把人文關懷理念融入教學實踐過程中,在教育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主體性。顯而易見,單純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愿思考、不會創(chuàng)新,不利于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主體意識的提升及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第三,教育工作者的個人素養(yǎng)有待提高。當前高校越來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這項工作的主力軍是專門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但是教師隊伍中個別人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他們并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學習,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較為深入的認知;有些教育者平時缺乏對黨的方針政策和政治理論的學習,難以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上,缺乏進取心。除上述問題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常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工作缺少積極性和新鮮感,對學生工作產(chǎn)生倦怠感。還有一些教育者本來并不熱愛這份職業(yè),工作中應付了事,不會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沒有心思了解和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況和心理狀態(tài),難以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與交流,致使人文關懷缺失。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實現(xiàn)的有效對策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盵7]“以人為本”是人文關懷的核心思想,這一思想應該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具體表現(xiàn):教育者應該關愛,尊重,幫助受教育者。教育者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生活狀況和心理問題,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困難應高度重視并及時伸出援手,在能力范圍內(nèi)給予有效的幫助,使學生感受到來自學校和老師的關愛;教師根據(jù)個體心理不同需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啟發(fā),師生平等交流和溝通,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樂觀和努力進取的心態(tài),指引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促使他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人生發(fā)展。
(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主體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diào):“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盵8]大學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學校背景、社會背景,其認知、想法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使個性存在差異性,這種個性差異主要通過道德修養(yǎng)、思想覺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體現(xiàn)出來。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tǒng)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注重啟發(fā)性教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fā)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9]。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養(yǎng)
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遍缺乏人文關懷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導致一些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自居于權威地位,既難以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又不能認真地傾聽學生的心聲。針對這一問題,首先,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培訓活動提高教師人文關懷的教育能力,培訓內(nèi)容應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把握時代脈搏,改變教師自身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其次,通過師德模范帶頭引領的方式,提高教師人文關懷的教育能力。人文關懷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學校要對教育教學領域涌現(xiàn)出的典型進行分層次、成系列的宣傳,加強師德建設,弘揚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為人師表的高尚師德,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養(yǎng)。筆者認為,當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了人文關懷的理論知識并具備相應實踐能力后,就會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平等和人格獨立,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情感溝通與交流,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為學生排憂解難,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王濱,宋勁松.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版,2004(6).
[3]袁曉健,謝中清.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4(3).
[4]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篇第二十四章[M].北京:中華書局,2016.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8][9]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微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項目編號:2019 sz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