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娟
摘 要:長時間以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生的自主解題能力,都是比較熱門的討論話題,尤其是小學數學方面,家長對孩子在數學方面的解題能力的關注是越來越高。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已經成為數學課堂上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教師也發(fā)現(xiàn)如果學生可以自主的解決數學難題,那么,學生對這一類型的題目就會記憶深刻,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準確性。為此,教師把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解題策略作為核心探討的問題,找到有效的刺激學生思維的方法,解決學生解題難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解題策略;有效提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過程當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當中去,在參與學習的過程當中總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睂τ谛W生而言,學生解決問題不能局限在能夠理解并解決某一類問題上,而對于老師來說則應該幫助學生在解題的過程當中總結出相應的解題經驗和技巧,并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舉一反三,即解題策略。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重心要放在學生解題過程中的思考歷程上,讓學生逐步構建過程,通過同學之間的經驗的交流和個人的反思,體驗到策略形成的優(yōu)越性,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來討論如何幫助學生構建自主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萌發(fā)自主探索的意識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注意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以平等的關系對待學生,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對學生在課上的發(fā)言進行鼓勵、肯定和欣賞,使學生有心理安全感,感覺自己不受束縛,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參與到探索的過程當中,長期下來,就能形成主動探索的意識。
二、指導學法,使學生具有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把現(xiàn)成的知識或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應該帶領學生一起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此過程當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掌握這種學習方法,形成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教學“5”的組成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引導:(1)動手操作:讓學生提前準備5個圓片,然后在課上讓學生把5個圓片分成兩個部分,然后把學生的分法進行集中;(2)抽象組成:啟發(fā)學生根據第一步中的分法來說出5的分成;(3)歸納學法:讓學生回顧以上兩個步驟,學習5的分成過程,然后歸納出學習分成的步驟:第一,利用5個實際物體來練習分成兩部分,第二,根據自己分的情況來總結數的組成。通過以上引導,由于教師讓學生參與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并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這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5的組成,還可以為以后自主學習6~10的分成提供了借鑒的方法,更為重要的是,以上過程發(fā)展了他們的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放手操作,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多采用觀察、動手操作的方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當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知識,并在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例如: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時,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長方形,并且準備和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等的四根線。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和學生一起復習周長的概念,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操作:把與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等的線與相應的邊重合,學生根據周長的概念就會知道如何算出長方形的周長。這時,教師啟發(fā)學生寫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幾種方法:(1)長×2+寬×2;(2)長+寬+長+寬;(3)(長+寬)×2,教師把學生總結的幾種方法呈現(xiàn)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根據這幾個方法總結出計算長方形周長比較簡便的計算公式。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但獲得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探索的意識也得到了培養(yǎng)。
四、利用小組合作,為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提供平臺
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提倡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活動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因為這樣的交流,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小組內的交流也利于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除了小組學習以外,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也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角色的互換,讓學生走上講臺,而自己則站在學生的角度模仿學生的思維方式,在互換角色的過程當中表現(xiàn)出思路的阻礙,誘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知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并熟練應用,這并不是一天可以達到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讓學生逐漸領悟和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偠灾灰獙W生愿意學,主動地去學習知識,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夠很快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參考文獻:
劉麗芳.淺談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策略[J].福建教學研究,2015(6).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