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
摘 要: 通過對比中國知網中57篇有關牛頓第一定律物理學史教育的文獻以及其它相關資料,總結文獻資料中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的主要觀點及貢獻,并提出四位歷史人物的觀點差異,表明牛頓第一定律的重要意義.并基于分析文獻時的感想,提出一些有關物理教師講授物理學史的想法.
關鍵詞: 物理學史;牛頓第一定律;物理教師
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主張: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對于我們思維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作用,物理學史在物理學教育中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重視,物理核心素養(yǎng)也要求我們物理教師重視物理學史的教授.物理學史向學生們介紹了先賢學者們探究物理真理的過程與方法,這些有助于學生跟隨先賢們一步步建立更加科學的物理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推理、科學論證等思維能力,所以,物理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物理學史的滲透與分析.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更好的教授物理學史呢?本文將通過分析高中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節(jié)課中有關物理學史的教學內容,以期得到一些關于物理學史的教學思考,為日后的有關教學提供幫助.
在中國知網中搜索近兩年以及高被引、高下載量的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及相關物理學史教育研究的文獻,通過整理得到57篇有效文獻,所選文獻發(fā)表年份及數目見表1.
通過對所選文獻的內容比對,發(fā)現對牛頓第一定律有關物理學史的介紹主要包括四位歷史人物,分別為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笛卡兒(R.Descartes,1596-1650)、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大部分文獻中對他們的主要觀點和貢獻描述見表2.
然而通過以上觀點的講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偉大之處體現的似乎并不明顯,為什么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能持續(xù)將近兩千年?伽利略和笛卡兒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難?才難以定義呼之欲出的牛頓第一定律.所以還有一些文獻提出,亞里士多德將運動分為自然運動和受迫運動,自然運動是不依靠外界因素的,是物體向“下”運動的自然屬性,稱為物體的“重性”,受迫運動是在外在因素影響的條件下發(fā)生的,若使物體發(fā)生運動的因素不存在,則運動就不會發(fā)生[1].而伽利略繼承了重性的觀點,雖然他進行了理想實驗,但他認為物體將由于重性做朝向地心的加速運動,若物體速度的大小不變時將圍繞著地心做圓周運動[2].笛卡兒建立自己觀點的時候否定了重性的觀點,所以更加的科學.而牛頓建立了慣性和力的概念[2,3].
事實上,亞里士多德對物質與運動已經有了一定的合理認識,所以他的觀點才能流傳多年.他所提倡的自然運動,原因就是在于自身之內,受迫運動的原因在自身之外,這兩種運動的概念也比較寬泛,分為生滅、量變、質變、位移四種變化.而牛頓定義的運動的原因是受到外力,而運動主要指位移.相比兩者的描述,其實是對運動和產生運動的原因進行了不同的定義,亞里士多德定義的運動比牛頓的更加廣泛,只是他沒有將“重性”予以具體的解釋.而且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具有速度是因為運動的環(huán)境中具有介質,這些介質會阻礙物體的運動,所以他否認真空的存在,認為重物和輕物不可能同時落地,它們在下落過程中會受到介質的影響.
伽利略思考的是物體由于“重性”做曲線運動,他把勻速圓周運動和靜止、勻速直線運動一起看作是自然作態(tài),并沒有像牛頓那樣建立“絕對空間”,用向心力解釋勻速圓周運動.但是伽利略的貢獻是不可忽略的,他的自由落體理想實驗將理論與實際統一起來,將理想實驗與實驗研究聯系起來,并給出了定量的結論:“從靜止開始下落的物體在相等時間段內經過的距離彼此從1開始的奇數關系”,增強了物理學的科學性[4,5].
笛卡兒提出可以無限運動下去的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將勻速圓周運動從自然運動中剝離出去,但卻沒有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究其原因其實是沒有建立力的概念,笛卡爾試圖用物質解釋運動,將“重性”當做物質相互碰撞的結果,沒有像牛頓那樣提出物體的運動是因為力,并且在力消失之后物體會由于慣性而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牛頓定律的建立是依賴于笛卡爾的觀點的.
牛頓定律的重要意義包括定義了“力”的概念,牛頓的“力”是一種因果關系,而并非原因,物體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改變了運動狀態(tài).牛頓還以絕對空間為基礎建立了運動與力的物理模型,并繼承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觀點.物理學對許多問題的解釋都是通過建立模型來解決的,
并繼承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觀點.物理學對許多問題的解釋都是通過建立模型來解決的,而運動與力的關系又是解釋物質(包括實物粒子和場)的運動的重要依據.此外,牛頓定律將質量和慣性聯系起來,物體的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的性質,那么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狀態(tài)[6].
通過此次分析發(fā)現物理學史的教育并不是簡單的介紹相關歷史資料,而是對物理教師也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教師在講授之前要廣泛的查閱相關文獻及圖書等資料,保證講授內容的科學正確性.尤其是有關歷史的內容,不同的資料可能有不同的表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結論,此次分析的文獻中就有一些相悖的觀點,所以我們教師自己要有辯證能力,并且具有廣泛的科學知識,從而確定講授的內容及內容講解的順序.第二,注重物理史中包含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掘與教授.物理學史往往體現物理理論的發(fā)現過程,通過科學推理、科學論證等過程建立物理觀念、物理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堅定學生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信心.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建立過程的物理學史中,伽利略利用理想實驗分析問題并得出定量的結論,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正是物理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會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三,我們品味歷史,就要將歷史置于歷史發(fā)生時的背景下研讀.讓自己處于當時的情境之中,而不是用現代的眼光和思維評定歷史人物人的所作所為.由于知識背景以及文化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對于同一問題在不同時代往往具有不同的解釋和觀點,現在越來越多的史學家不贊成“歷史的輝格解釋”,認為科學要注重實證,歷史不應該只為了最后的“勝利”而發(fā)展,歷史也有很多坎坷波折,我們也應該以更客觀更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第四,講物理學史要突出教學目的,教會學生探究真理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不可舍本逐末,拋棄物理思維的滲透而一味的講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關于歷史的更多解釋可以為學生提供適宜的、經典的資料,讓學生自己探索,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總之,物理教育需要教育者嚴謹認真,突出科學本質,在教學生的同時也要進行自我學習,專心致志于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學物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靳萱.科學教科書科學史內容的編寫研究——基于七個版本“牛頓第一定律”的比較[J].課程教學研究,2016(11):33~38+65.
[3]陳運保,趙亮.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展歷史及其教育價值[J].物理教師,2016(07):32~35.
[4](美)勞倫斯·普林西比著.張卜天譯.牛津通識讀本:科學革命[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3.
[5]胡翌霖.過時的智慧 科學通史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6]趙崢.物理學與人類文明十六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