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俊
新課改的推行,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與更嚴格的要求。近年來,教育界的眾多同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對如何搞好中學語文教學進行了辛勤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不僅使課堂氛圍發(fā)生了較大地變化,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為一位在教育第一線工作多年的語文教師,有必要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結(jié)合新的教育理念,去探索出一套符合新教改標準靈活、實際的教學策略,以期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學生。
一、切實做好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是衡量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主要標志,因此如何做好語文課堂教學是關(guān)系到是否能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以及培養(yǎng)合格乃至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一環(huán)。
首先,必須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或者說綜合運用漢語文字的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啟發(fā)下,學會獨立思考。為此,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加強引導,以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尤其是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聽、說的能力。也就是說,使得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漢語言文字,并熟練地運用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以及閱讀和寫作等方面的能力,以期全面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綜合水平。
其次,要確立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觀念?!耙磺袨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fā)展”的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必須把教學策略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學生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不能夠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教學就很難有效的展開。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與創(chuàng)新,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第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往語文教學的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必須予以擯棄。新課改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師生互動的原則,故而除了傳統(tǒng)誦讀等教學方式之外,也應該采取分組討論,利用多媒體,組織辯論與演講,以及講故事、說評書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并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的最終目標。
最后,努力改善教學評價方式。教學評價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過往的教學評價中,教師評價幾乎是壓倒性的唯一方式,學生自主評價未能給予充分重視。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應采取更為豐富的教學評價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之中。
二、充分重視語文課外教學活動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最強、應用最廣泛、內(nèi)容最為豐富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同時,新課改也指出,語文教學要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成果,在切實做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chǔ)上,要充分重視課外教學的作用。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結(jié)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與視野,從而最終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使學生廣泛體驗不同的社會生活。為了豐富語文課外教學的資源,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應經(jīng)濟促使學生去廣泛體驗不同的社會生活。眾所周知,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也是語文課外學習的重要資源,因而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是天然混成的。要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語文能力,單靠課內(nèi)和書本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體驗不同的社會生活,培養(yǎng)他們觀察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從生活中去汲取語文學習的豐富營養(yǎng)。
二是采取靈活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形式。語文課外活動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之外,由教師或?qū)W生自己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各類語文學習活動。因此,其形式也應是豐富多彩的。第一類:以寫日記,寫說明書、廣告詞、申請書、感謝信之類的應用寫作等為主要形式的課外寫作;第二類:組織好學生對名著、佳作等課外閱讀;第三類:開展朗誦會、演講會、故事會之類的課外競賽活動;第四類:組織學生辦板報、班報、校報等形式的辦報活動;第五類:舉辦成語接力、猜燈謎、寫對聯(lián)等文字游戲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課外學習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且也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是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應遵循的原則。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必須根據(jù)語文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總體目標,遵循自主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層次性原則,以指導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使課外活動能真正獲得成效。語文課外活動,首先必須貫徹的是學生自主的原則。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應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教師應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意愿自由選擇參加和開展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其次是實踐性原則。學生從課本中獲得的只是間接知識,而人的認知從根本上說是來于實踐,因此課外活動中,要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發(fā)展。再次是層次性原則。開展語文課外活動,還應依據(jù)每個學生的能力與興趣的不同,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的活動,如課外閱讀活動等;第二個層次是發(fā)揮特長的個別活動,如各種興趣小組的活動。
【參考文獻】
[1] 錢和生 主編. 演講與口才簡明教程[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2] 吳業(yè)祥. 搞活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7(3).
[3] 連建華. 中學語文課外活動實踐的思考[J]. 課外語文,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