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薇
[摘 要] 在幼兒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意識及社會化認知一直是幼兒教育的探究重點,在這一過程中有不少教師和教學群體都進行了大量的科研及實驗探究,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體系認知及綜合化是有利于幼兒自我意識與社會化認知發(fā)展的。因此,這就需要幼兒教師重點關注幼兒語言,推動幼兒語言教育的有效發(fā)展。
[關鍵詞] 幼兒語言;綜合優(yōu)化;教學策略
幼兒教育在我國教學發(fā)展歷史中一直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這其中不僅有著教育科學發(fā)展的原因,更是因為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不均衡所導致的“教育弱勢”。而幼兒教育興起不過三四十年,幼兒教育在這段時間中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而發(fā)展,這更顯示了幼兒教育的社會性及經(jīng)濟對其的影響。幼兒教育中多數(shù)教師都知道培養(yǎng)好幼兒的語言體系有助于幼兒自身的發(fā)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缺乏使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發(fā)展及優(yōu)化的教學策略、教學手段,這就從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使得幼兒語言教育難以有效展開。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興起,幼兒教育概念也正式走進了千家萬戶,在這其中多數(shù)家庭的幼兒教育觀念分為兩種:一種是較為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認為只要幼兒能夠正常發(fā)展就是好的幼兒教育,這其中的“正常發(fā)展”往往是指身體方面的;第二種則事事要求幼兒爭先,這種往往是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必須要承認,這兩種幼兒教育觀念都較為偏頗,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是不利于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筆者認為,想要綜合提高幼兒的社會化水平及個性化發(fā)展,必須從幼兒的語言水平入手。
一、教師應當認同自身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發(fā)展性作用
在幼兒的語言教育過程中,多數(shù)幼兒教師都認為幼兒的語言教育應當由幼兒家長來承擔大多數(shù)的責任,因為幼兒的最佳語言期并非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換言之,家長的語言教育是幼兒的最佳語言期,這一過程的學習效果極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后續(xù)的語言學習效率及成果,但多數(shù)家長卻認為幼兒語言教育的責任應當由幼兒教師來承擔,至于是否“關鍵期”則不在家長關心的范圍中。幼兒的語言教育往往就在這種“拉鋸”的心態(tài)中被耽誤了。也正是因此,雖然幼兒的語言教育教師及家長都知道其重要性,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卻屢遭忽視。
這種教學既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也不利于幼兒教師自身教學能力及水平的發(fā)展。對于家庭而言,這種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幼兒的成長,容易在后期的家庭教育中造成各種不利影響。同時,教師必須要承認的是,家庭對幼兒語言發(fā)展的作用往往是一種“定量教育”,即不論好壞教師都沒有辦法進行有效干涉或轉變,在這樣的條件下,幼兒教師應當認識到自己在幼兒語言教育過程中的發(fā)展性作用,承擔起自己應有的教育責任。
在原有的課堂語言教學過程中,出于“穩(wěn)妥”的教學心理,幼兒教師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采用“無效交流”的方式來教育學生。
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設定好一類問題,并設定好相應的答案對學生進行提問教學,對于處在幼兒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的問答無疑是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來源。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問答是“被設定好的”“有答案的”,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重視教師的“答案”,而忽略該答案的探究過程,這就容易使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揮被削弱,進而造成幼兒語言的發(fā)展滯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針對這一教學問題,審視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改進教學策略與方式,重視幼兒語言能力的調動與發(fā)揮,淡化“正確答案”,少采用問答法,多采用探究法來開展語言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夠發(fā)揮教師在幼兒語言發(fā)展中的引領作用。
二、推動幼兒語言教育的多樣化和娛樂化發(fā)展
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承認:學生在幼兒階段是難以理解抽象化語言知識的,只能夠通過具象化的影像、音像等手段來推動學生語言知識認知。這也意味著,幼兒教師應當在這一過程中推動幼兒語言的多樣化發(fā)展并兼顧教學語言的娛樂化來集中幼兒學習的注意力。當然,這種教學集中手段的定位理所應當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并非教學原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借助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與教學內容的娛樂化來推動幼兒語言教學的完善與發(fā)展。為此,教師應當意識到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點與關注點,通過精準的“點對點”來開展幼兒語言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多樣化、娛樂化教學手段的作用及價值,推動學生語言學習的深入發(fā)展與提升。
例如,在幼兒語言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利用學生對“歌曲”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到語言學習的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所利用的教學曲目不僅僅是兒歌,還包括了鋼琴曲、協(xié)奏曲、奏鳴曲、外語歌曲等,通過多種音樂內容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對“外語歌曲”產(chǎn)生了學習興趣,對于教師而言不應當“如臨大敵”而是應當高興,這證明了這些學生對語言學習是有著充分的學習興趣的,作為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這部分的學習興趣,將外語學習興趣進行合理控制,將大部分的語言學習興趣轉移到母語學習之上。這樣不僅有利于幼兒語言系統(tǒng)的發(fā)展,更是有利于學生的語言的拓展性發(fā)展。
三、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載體,不論國家與地域的差別,其本質都是一種社交工具與交流工具,在這樣的前提下語言就成了一種實踐能力,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就不能一味地進行灌輸式或啟發(fā)式教學,還應當進行一定量的實踐教學,使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進入到“實戰(zhàn)狀態(tài)”。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在自身學習過程中有著較為深厚的語言知識儲備,但到其具體應用時卻不能進行有效運用,而這種現(xiàn)象在英語教學中最為常見,常常被稱為“啞巴英語”。為此,幼兒教師就應當充分意識到紙上談兵的危害,在開展常規(guī)的語言教學之余還應當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恼Z言實踐空間,促進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與深化。當然,這種實踐教學應當是有所選擇的,在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疏通學生所學的基本知識內容。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嘗試著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語言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不斷地自我閱讀、自我共享、自我習作,并將這些內容在課堂上通過自述的方式分享給幼兒,這在幼兒教育中無疑會形成一種正向的學習傳導方向,促進學生間的合作學習與語言實踐學習,推動語言交流的良性發(fā)展。
在幼兒語言教育過程中,教師所能夠憑借和參照的教學資源其實并不充足,教師只能夠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依據(jù)現(xiàn)實條件來對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手段進行修正。當然,教師還應當依據(jù)幼兒語言學習實際現(xiàn)狀不斷開展多樣化的語言教學課程,并在課堂中開發(fā)多樣化、個性化、綜合化的語言學習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進而使學生參與到課堂的語言學習實踐過程中。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的語言實踐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饒亞維.提高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以語言活動《圓臉和方臉》課例研討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6).
[2]梅和菊.淺析幼兒詩歌教學活動的教學策略——以大班詩歌教學活動《風在哪兒》為例[J].新課程(上),2012,(8):151-152.
[3]周超行.快樂學習 主動學習——幼兒語言“快樂教學”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6,(05).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