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秀
【摘要】探究的關鍵在于有興趣的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要靠教育。在數學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地培養(yǎng),首先,要重視興趣培養(yǎng)。其次,是轉變教育觀念。最后,要采取多種途徑,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探究精神
學校作為為社會培養(yǎng)和提供人才的場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學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學校教育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隨之推行了新課程的改革。而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就強調了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在教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努力的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采取措施,努力讓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意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一開始學習數學也許是因為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可以暫時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但是長期下去生就會發(fā)現數學課堂只是數字上的加減乘除,太過于枯燥和無趣,慢慢的學生就會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和革新教學手段,通過新穎的教學手段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才能培養(yǎng)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教師在教授《認識更大的數》這個小節(jié)的時候,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經常接觸到用的數字,或者能夠體現數字的事物來進行講述。如以學生的身高為例,可以先讓學生給自己進行身高測試,然后幫助周圍的同學一起測試,并在測試之后可以討論一下,各自的身高相差多少。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都有一定的好奇心,這個時候很容易會好奇班上的同學到底長的有多高,自己會不會比他高等這樣的小心思?;蛘咭詫W生愛喝的水或者飲料為例,像一瓶水300毫升,或者這杯咖啡250毫升之類的。通過關聯一些學生喜愛的事物,同樣也是可以引起同學上課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教師的課堂之中。在身高測量或者是飲料分享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來推導一下還沒有測量出身高的同學或者是沒有明確標明毫升的水平的容量。在學生講解完之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學生提到的,如各種不同的飲料,以直接了當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一來通過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加強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還可以讓學生在輕松地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
二、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
在以前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中,通常是教材、黑板、粉筆、教師和學生。換句話說就是教師在根據教材的內容,在黑板上用粉筆寫下習題,學生在下面記錄這每一道習題的具體步驟。這種教學理念下教師和學生完全缺少互動,并且不能達到教師想要達到的教學效果。其實現在的許多學校中,都已經安裝了多媒體的教學設備,可是實際上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的教師卻沒有幾個。在許多教師看來,重新再學習多媒體操作進行教學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很多時候教師還是依舊采用原來的教學方式。但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是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因此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在教師講授三角形等圖形的時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想過圖形的動態(tài)演變,有條件的還可以做幾個圖形之間的聯系的演變,也就是怎么樣從一個圖形變換成另外一個圖形。通過直接的動態(tài)演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圖形的變換,引起學生想要探究圖形為什么會得到變化的欲望,從而也可以使數學學習變得沒有那么枯燥。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探究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往往將自己當成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以自己的意識當成是學生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屬于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著各種知識點,說的天花亂墜,但是學生往往就在下面默默地坐著,狀態(tài)稍微好的可以聽進去老師講的內容,然后做下筆記,狀態(tài)不好的學生表面上還在認真聽講實際上思維已經不知道飛到哪里去了,根本不在課堂上,甚至還有些直接就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而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又往往對學生布置同樣的課后任務和作業(yè),最后根據學生交上來的作業(yè)采用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評價。這種教學的方式,雖然方便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是不太好,因為教師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沒有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沒有辦法在課堂上找到認同感和存在感,而這一點恰恰是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馳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學生本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出恰當的教學機會,從而才能讓學生去主動探究。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教師在教授學生《從結繩計數說起》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因為結繩計數最開始就是用來計算日子的,日子的一天天的過去又是和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切切相關的,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說說“你知道的關于日子推演的方式是怎樣的?”“你平時是怎么計算日子的?”等來進行課文的引入。之后在教學結束之后,可以讓學生在家里面找一些能用的繩子自己嘗試著用它來計數,或者可以去找一些有關這樣的結繩計數的視頻來觀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結繩計數的知識探究。
四、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和學校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變成旁觀者,對學生的學習不管不問。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地位是和學生一樣是平等的,只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參與一些,教師自己要降低教學參與程度,然后在學生的旁邊進行指導和引導。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注意教師每次當學生在積極地開展探究活動的時候,小學數學教師不要急著去幫著學生去探究,而是應該有在旁邊有效的指引學生,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好的將探究活動進行下去。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在教師講解《比較數的大小》這一個章節(jié)的時候,因為這一章節(jié)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數位的認識并且通過這個小節(jié)的學習來掌握較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針對這一教學任務,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分組,在每一個小組之中,讓學生選擇“一本練習本有多少頁?”“一斤棉花糖有多少顆?”“一斤花椒有多少顆?”這些課題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兩組進行對比,然后進行組內的探究和探討。教師在旁邊的時候要注意給到學生指引,避免學生選了兩個完全沒有辦法進行比較的課題,這樣一來就沒有達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目的。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比較數的大小這樣一個問題之中,通過這樣的一種對比方式來學習數學概念并培養(yǎng)數感。學生學會這樣的對比分析方法便可以學會怎么比較數的大小,并且在平時的生活中遇見相似的事物便可以很快將其聯系起來。并且將這種對比分析方式運用于平時學習之中,在潛移默化之間便可以使學生的數感提高。
總而言之,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在工作中積極探索、大膽改革、勇于實踐,就可以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代又一代的具有主動探究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譚同朝.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J].少兒科學周刊,2014.
[2]陳玉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精神[J].吉林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