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要:散文是作家主體意識的坦誠流瀉,抒發(fā)作家對人生、對生活、對自然、對社會的感悟,在藝術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本文著手于散文的文體特征,介紹散文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究散文語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希望教師在指導學生賞析敘事性散文時檢查自己的教學過程,在科學的指導下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用情感體悟文章,對形象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理解,不僅獲得美感也提高了口語表達水平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敘事性散文;語言教學;文體特征;教學策略
一、散文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分關注朗讀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沒有朗朗的讀,哪有出口成章?”語文教學中如此,套用到漢語教學中更是如此,所以朗讀法便被漢語教學界許多教師奉為至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不斷地大聲朗讀課文、分組讀、分段讀、分角色朗讀。僅僅朗讀這一項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占據(jù)了大部分時間,教師沒有思考文章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通過默讀獨立思考的方式好,還是通過帶領大家齊讀更好?!白髡咧詫懮⑽?,是要表現(xiàn)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睂ι⑽牡拈喿x就是要體會作者當時當刻的所思所想,如果通過大量朗讀沒有達到這一目標,那么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失敗的,學生們也就沒有真正讀懂散文。
(二)教師陷于套路化的語言教學之路
教師常常由于教學任務過重或職業(yè)疲勞不自覺陷于套路化、程式化的語言教學中。拿初中課本中經(jīng)典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來說,通過與不少學過這篇散文的學生交流,本文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在對這篇散文的教學流程大致相同。
基本上都是整體感知課文、概括文章大意、多種形式的朗讀以及對文章中具有代表性和表現(xiàn)力的詞語詳細解析,還有文章作者及背景介紹。在分析具有表現(xiàn)力詞語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大多選擇了父親買橘子的這一場景,只是單純分析了這些動詞的表面含義。完全割裂了詞與句、句與篇章之間的關系,沒有把握好作者在寫散文時氣脈中貫的原則,執(zhí)著于這些詞語的分析,學生們難以感知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
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文章作者及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語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和環(huán)境,可以和他心靈相通。但教師們往往把作者及背景介紹當成是教學目的,而不是幫助理解文章語境的輔助性教學工具。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還停留在較為粗淺的水平,使得學生不能得到較大提高。
(三)教師缺乏評析散文語言的意識和能力
散文是語言凝練和優(yōu)美的雙效結合,充分通過語言來傳遞作者的真情實感,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較高水平的文學素養(yǎng)和一定的文學功底。教師對于文本要有評析的意識和能力。如果教師沒有這種能力,在對學生的散文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只是較為粗淺的閱讀,無法帶領學生進入文章深處,那么失去了教材設置散文文體的初衷。評析語言終其根本就是對語言的解讀,孫紹振認為“解讀就是把理論抽象掉的生命的血肉還原、煥發(fā)出來。從方法上說,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具體分析就是把藝術形象的內(nèi)涵有序地歸納出來,越是具體,越是深刻?!庇纱丝梢?,在語言教學中,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文章表層的淺閱讀上。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為例,在這篇散文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針對把“父親”為“我”爬月臺買橘子的片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重點講解這一片段中“父親”爬月臺時的“探”、“縮”、“傾”等動詞,由這些動詞可以重復表達“父親”對“我”深沉的愛。諸如此類比較淺顯的分析。并不是說不能分析“爬月臺”這一片段是作者情感轉折的高潮,但作者卻沒有運用借景抒情、渲染、修辭等一些散文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反而,在這一部分作者平鋪直敘,運用十分樸實的語言描寫了“父親”的動作,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深深感動了讀者。所以淺閱讀和淺分析都不利于學生對散文進一步的深刻理解。
二、通過《背影》看敘事性散文的優(yōu)化教學策略
(一)個性化解讀文本語言
注重強調(diào)文章的差異性,敘事性散文語言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散文時,也要注意通過個性化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如果一篇散文教學結束之后,從學生處得到的反饋、所思所想都是千篇一律,那么就代表學生還是沒有真正理解課文。
所謂個性化解讀也不是胡亂、任意地解讀。散文的寫作大多是抒發(fā)作者的所思所想、真情實感的抒發(fā)自我。所以對于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文本”背后的“我”就不得不加以關注,也對賞析文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背影》,在賞析文章的過程中,了解“我”與“父親”產(chǎn)生隔閡的背景,還有為什么“我”與“父親”長達兩年之久沒有見面等等,通過對創(chuàng)作背景的認識和了解,學生就能更好的體會“我”對“父親”悲憫、愧疚、感恩交織的復雜情感,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
(二)抓住線索,理清情節(jié),整體把握文本
由于敘事性強,因事緣情的特點,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比較容易把握文章脈絡,理清文章線索。所以在設計相關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梳理文章結構。記敘性散文主要從作者描寫了哪些人物和事件?作者對于自己描寫的人物和事件又怎樣的感悟或想法?讀者在讀過文章之后是否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想法?讀者對于作者的這種情感和想法自己又是怎么認為的?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大致能夠把握文章線索和理清文章脈絡,從而為進一步細讀散文、感悟作者情感做鋪墊。
(三)拓展延伸文本,尋找切入點模仿寫作,進行遷移訓練
通過學習散文,感受作者的行文結構、辭藻運用進行進一步的模仿寫作訓練,也是語言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會模仿寫作,寫作方式可以是對散文中經(jīng)典片段進行仿寫、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寫作。對于記敘性散文來說,寫作經(jīng)驗的遷移和背景知識的拓展閱讀對學生進行這項訓練十分關鍵。讓學生在實際操練過程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在經(jīng)驗中總結,使學生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學以致用,才能形成較為扎實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基本技能。
最終希望學生能夠具備從所學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根據(jù)文章基本信息和自己的擴展想象進行擴寫;能夠改變文章的體裁或描寫方式進行改寫等寫作能力。讀和寫的有機結合可以達到幫助學生以寫作來幫助閱讀的目的,但前提是教師首先要對以上所述的寫作方法達到熟練的程度。還要結合文章的語言特點布置相應的寫作訓練。
三、結語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因而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針對散文這種藝術性與思想性并存的文體,我們面臨著“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本文著手于散文的文體特征,介紹散文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究散文語言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希望教師在指導學生賞析敘事性散文時檢查自己的教學過程,在科學的指導下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用情感體悟文章,對形象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理解,不僅獲得美感也提高了口語表達水平和寫作能力。除此之外,本人還未真正踏上講臺,對于語言教學實踐層面的問題也許角度不夠新穎,不夠全面,僅僅通過短短一學期語言教學原理的理論學習而得出的一些心得和策略可能還存在缺陷和不足,就留待日后真正成為一名語言教師后接受實踐考驗。散文是作家主體意識的坦誠流瀉,抒發(fā)作家對人生、對生活、對自然、對社會的感悟,散文語言教學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和研究價值的課題。隨著今后不斷地深入學習、研究、實踐,一定能摸索出一套具有新疆少數(shù)民族國家通用語教學特色的教學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5.
[2]莊濤.寫作大辭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334.
[3]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73.
[4]呂叔湘.語文論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