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因學生的個性不同、經歷不同、心理想法不同,所以學生的習作也就存在著不同層次的能力與水平。如果教師對于學生習作的鼓勵一成不變,那就很難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習作的欲望,學生自然就會缺乏習作興趣。相反,倘若教師能夠用心思考,推陳出新,認真分析學生習作中的特點、風格,采用具有針對性的科學性評價,就一定能夠激起學生的習作興趣。
關鍵詞:習作評價;肯定;欣賞;暗示
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習作評價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很多語文教師懶于用更多的語言來評價學生的習作,直接打上等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樣怎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即使有的多寫了幾句套話,卻也都是泛泛的評語而已,大相徑庭,缺乏針對性,因而收獲甚微。其實,習作評語,既是教師針對學生習作過程的真實反饋,又是溝通師生心理橋梁的一種方式。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習作心理,重視每一次學生作文,真正把握學生的心理,讓其習作思維更加活躍,從而讓學生能夠實現習作水平的更高提升。
為了喚醒、激發(fā)和鼓勵學生的習作熱情,我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積極尋找他們習作中的亮點進行評價與表揚,認真寫下各具不同風格的習作評語。
一、肯定學生的評價,激發(fā)其習作的幼芽
所謂“言由心生”,學生心里怎么想的,他便會怎么表達。因而學生的作文往往能夠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心理。無論學生寫出的作文是否言之有物,教師都要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這樣才能給學生幼小的心靈以滋潤;如果教師見到學生的作文言之無物就一棍子打死,他們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擊,也會讓他們習作的幼芽半路夭折。畢竟學生還在小學學習階段,各方面的知識均在啟蒙教育階段,因而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由于學生仍舊處在知識的積累階段,他們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因而能夠表達出的話語也便不會太多。在平時的學習中語文教師要促進學生慢慢積累更多的經驗和知識,積淀更多的語言儲備,儲備的量最終可以實現由量變向質變的飛躍。加上教師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能夠給予學生更好的方法指導,功到自然就能夠讓學生寫出更好的文章來。
肯定學生的評價是學生敢于習作的基礎,更是激發(fā)學生進行書面表達的強大動力。語文教師要首先肯定學生的習作,而后進行行之有效的習作指導,慢慢推進,促使學生的表達能夠向更高處行進。
二、欣賞學生的評價,揚起其習作的風帆
人是需要表揚的,又是渴望得到更多人欣賞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表揚與鼓勵。欣賞式表揚是激發(fā)學生習作的推進劑,因而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習作時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欣賞式表揚。
例如,在班級里有一個語文成績并不是很好的男孩,平時調皮搗蛋,與人不能很好地相處。一次,他在自己父親生病時寫下了一篇簡短的作文。一次作文課上,該男生把他曾經寫的作文加以修改,寫到了作文本上。從作文的批改中,我看到了這個男生十分渴望得到別人的表揚。作文中寫道,他的爸爸看到他頑皮時,經常打他、罵他,但是,他的爸爸每天都要出去干活,掙錢來養(yǎng)家,很少能夠看他的家庭作業(yè),偶爾作業(yè)很好,他的爸爸也不會去表揚他,所以學習上就喪失了信心。如今他的爸爸因病一下子倒下了,他沒有怨恨爸爸,反而理解了爸爸那種直率式疼愛他的方式。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學校,孩子都需要別人的表揚與鼓勵。
評價這篇作文時,我能夠具有針對性地提出三點表揚:(1)作文寫出了真情實感,寫出了自己的內心感受;(2)作文中體現了小作者需要別人的表揚與鼓勵,渴望得到更多的贊許。(3)善于用心思考,善于體驗生活,便能寫出好的文章來。但更重要的是思考小學生的人生??鞓穼W習、健康成長,便是最好的童年。自那以后,那個男孩也便慢慢改變了自我,變得樂于習作,樂于思考問題。
當然,學生的習作水平有高有低,我們應該抓住學生習作中值得表揚的地方進行有目的的表揚。用欣賞的眼光善待學生的習作,便是善待學生;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表揚,我們便能夠開啟學生那渴望表達之門,從而放飛習作的欲求。
三、含蓄暗示學生的評價,正視其習作的心態(tài)
對于學生習作中存在的諸多不足,語文教師也要有針對性地指出來,而不是一味地表揚;既要肯定優(yōu)點,又要指出不足,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習作上獲得更大的進步。教師應做到既要尊重學生的不足,又要呵護學生的心靈。因而,作為語文教師要采用含蓄暗示的方式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
例如,我在習作評價時常常會采用諸如“老師相信你以后是一個細心的孩子,盡量避免出現錯別字的能力還是有的?!薄爸灰眯乃伎?、分析,語句就一定能夠表達順暢?!薄霸谏钪幸眯挠^察事物,就能夠把事物的特點描寫得更加細膩?!薄徽嬷赋鰧W生習作中的不足,含蓄暗示式評語既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又能夠讓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正視自我。
實踐證明,教師對于學生習作教學的藝術性處理,既能展現教師自身高超的教學能力,又能讓學生在習作中汲取更多的知識,甚至是明白更多的道理。語文教師要積極運用科學而又藝術性的評價,催開學生渴望表達之花,從而讓學生在習作中得到更多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周國濤.現代教育理論研讀[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2]張曉明.高中作文教學隨筆[J].學周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