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
摘 要:作文不僅困擾著學生,還深深困擾著廣大語文教師。廣大語文教師都在絞盡腦汁、各顯神通地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是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僅僅依靠習作指導課上講授一些作文技巧、傳授一些作文方法肯定是達不到預期的。如果能在平常課上通過閱讀教學的指導,依托文本練筆的訓練,讓學生理解教材中的寫作技巧,進而遷移、運用、內化,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關鍵詞:寫作;技巧;教學
時常聽到教師對學生念叨:得“文”者得天下!這里的“文”就是指作文。由此不難看出作文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作文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但事實上作文也成了一些教師的夢魘。因為作文不僅困擾著學生,還深深困擾著廣大語文教師!廣大語文教師都在絞盡腦汁、各顯神通地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是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僅僅依靠習作指導課上講授一些作文技巧、傳授一些作文方法肯定是達不到預期的。如果能在平常課上通過閱讀教學的指導,依托文本練筆的訓練,讓學生理解教材中的寫作技巧,進而遷移、運用、內化,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一、教學中靈活運用仿寫
任何學習講究的是先入閣后出閣,學生作文亦是如此。仿寫是小學生作文學習中“入閣”的捷徑和敲門磚。我們平常學習的課文都堪稱典范,文章在結構、寫作方法、遣詞造句、立意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教學時,我們不僅要走進文本去挖掘,還要深入文本去對話,更要依托文本去模仿、遷移,在“潤物細無聲”中,學生就容易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和布局謀篇的技巧。
(一)模仿精美語段
課本中“美文”很多,教師就要有的放矢地選擇一些“美段”,既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味推敲,還要抓住訓練點,進行仿寫。這個訓練點必須有特點、有規(guī)律,學生容易接受,模仿的形式可以多樣化,也可以融入合理的創(chuàng)造,日積月累,學生寫作能力自然會提高。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一文時,讓學生仿寫總分寫法,可指導學生用上“春天的校園可真美啊”為開頭,完成片段作文。
(二)模仿精彩篇章
對于學習我們不可做“井底之蛙”,對于模仿我們也不能局限于語段,還要著眼于整篇文章,這樣的課文必須特點鮮明,材料的取舍、結構的安排、寫作順序都可作為訓練點,都可進行練筆訓練。
二、“空白”處引導想象
每一篇課文都隱藏著“空白”,這樣的“空白”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這樣的故意等待讀者去發(fā)現去挖掘,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好這些空白點,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填補空白,讓這樣的“空白”有血有肉、富有生命。
(一)續(xù)寫結尾
有的文章寫至高潮時,便急鋒收筆,讓讀者對結局的期待只有轉換為自己的想象!這樣的想象往往基于自己對文本的理解,伴有自己的情感,伴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以課文的結尾作為續(xù)寫的開頭,緊扣文本,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續(xù)編故事。如在教學《牛郎織女》時,我安排了這樣的練筆:“想象一下,鵲橋相會牛郎和織女會說些什么呢?”學生感到很新奇,想象豐富而且奇特,情節(jié)合理,語言生動。
(二)填補空白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一些課文中有些內容作者僅用寥寥數語甚至省略號帶過,比如《三顧茅廬》中“一顧”“二顧”,《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一封信》中的來信內容,《開天辟地》中盤古臨死的時候身軀其他部分的變化等等,教師要善于抓住“空白”,引導學生大膽合理的想象,進行擴展練筆。
(三)解說插圖
小學語文課文中幾乎每一篇文章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直觀形象,是對文本進行補充、詮釋,更是文本練筆的一個很好的抓手。既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可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例如古詩《小兒垂釣》的插圖,小兒坐在池塘邊的草地上靜靜地釣魚,后面來了位過路人……我讓學生觀察后寫一寫,學生更能理解小兒的可愛。
三、課文內容深化
每一篇文章都有獨特的立意。如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試著變換敘述的角度,這樣隨著條件變化,敘述語言自然發(fā)生變化。
(一)變換人稱
如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訓練情境:“既然是送別,就應是雙方的,但課文只寫了老師埃斯內爾說的話,此時,肖邦會說什么呢?如果你是肖邦的同學,聽了老師埃斯內爾的話,你會說些什么呢?現在教師把你們分為三組,各組分別以肖邦、埃斯內爾、同學的身份,寫一段向肖邦告別的話?!边@樣的練筆設計,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改寫古詩詞
古詩詞,語言精練,用詞巧妙;富有節(jié)奏,朗朗上口……從小學生就在不斷地積累優(yōu)美詩文,在積累中感受語言美、品味意境美、欣賞畫面美、體會祖國文化美……趁熱打鐵,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古詩詞進行改寫。如學習完辛棄疾的《清平樂 村居》后,我要求學生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把《清平樂 村居》改寫成一個小故事,學生興趣盎然,一個個都開動腦筋編自己喜歡的故事情節(jié)。這些文字雖顯稚嫩,甚至都是大白話,但都是學生的生活語言、內心聲音。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要用心選擇、精心設計,引導學生走進課本,還要走出文本;引導學生“入閣”,還要帶領學生“出閣”。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寫、有法可循,在成功中感受習作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