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靷? 穆明君 李洪娟 王樹標
【摘 要】
目的:探討早期胃癌患者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時間段:2017年3月-2018年3月,研究對象:本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70例,按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35例)、對照組(35例),對照組: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對比手術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結果: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71%vs22.86%)低于對照組,手術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復發(fā)率對比無差異。結論:早期胃癌患者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借鑒。
【關鍵詞】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腹腔鏡手術;早期胃癌;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041-01
胃癌在我國發(fā)病率相對較高,且病情發(fā)展較為隱匿,及早的實施診斷和治療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臨床上多采用手術進行治療,術后雖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但其預后效果較好,復發(fā)率相對較低。本次隨機選擇70例早期胃癌患者,給予其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比其治療效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70例本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按隨機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35例,對照組=35例)。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9.5±9.5歲,病灶直徑:10-22mm,平均直徑:15.5±5.5mm。對照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1.5±8.5歲,病灶直徑:11-23mm,平均直徑:15.8±5.2mm。對比兩組患者資料,無明顯差異,符合臨床研究標準。
1.2 方法 對照組:腹腔鏡手術治療,建立人工氣腹后,根據患者癌細胞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切除。
觀察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于病變組織周圍使用氬氣刀進行標記,并在粘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粘膜組織呈隆起狀,使用鉤刀對其進行切除,于病變組織行一切口,對粘膜下組織進行剝離,剝離完畢進行電凝止血[1]。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肺部感染、吻合口瘺、腹腔感染、殘胃無力)、復發(fā)率(腹腔淋巴結復發(fā)、吻合口復發(fā))。
1.4 統計學處理 SPSS22.0分析,兩組產婦計量資料(手術指標)用t、(x±s)表示計數資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用x2、%表示臨床研究資料對比,P值區(qū)間在0.00-0.05之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意義。
2 結果
2.1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對比 觀察組出現肺部感染患者1(2.86%)例,吻合口瘺患者1(2.86%)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1%(2/35);對照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患者3(8.57%)例,吻合口瘺患者2(5.71%)例,腹腔感染患者2(5.71%)例,殘胃無力患者1(2.86%)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86%(8/35),兩組對比差異顯著,x2=4.200,P=0.040。觀察組出現腹腔淋巴結復發(fā)1(2.86%)例,復發(fā)率2.86%(1/35);對照組患者吻合口復發(fā)1(2.86%)例,復發(fā)率2.86%(1/35),兩組對比無顯著差異,x2=1.061,P=0.303。
2.2 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0.31±21.22min、出血量為68.32±15.86ml、住院時為6.91±3.15d、住院費用為0.91±0.22萬元,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20.72±14.93min、出血量為150.32±23.52ml、住院時為12.71±2.15d、住院費用為4.91±0.42萬元,兩組對比差異顯著,t1=13.774,P=0.000;t2=17.101,P=0.000;t3=8.997,P=0.000;t4=49.910,P=0.000。
3 討論
早期胃癌患者臨床上多無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在臨床診斷中只能結合胃鏡檢查結果進行診斷,但其在常規(guī)體檢中普及率相對較低,致使我國現階段的早期胃癌診斷率較低。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1%低于對照組22.86%,復發(fā)率為2.86%與對照組2.86%相比無明顯差異,這與趙廣龍[2]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25%低于對照組20.16%,復發(fā)率為2.51%與對照組4.25%相比無明顯差異,分析: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患者恢復較快,對患者損傷較小,且其切口較小,術后對美觀度影響較小,但其對切除難度較高的病灶、淋巴結的清掃上優(yōu)勢無腹腔鏡手術明顯,結合上述研究,兩組復發(fā)率無明顯差異,證明兩種手術方式預后效果無明顯差異。臨床上有資料顯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會出現穿孔現象,但本次研究中未出現,可能與樣本量少有一定的關系[3]。
綜合上述,早期胃癌患者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術后復發(fā)率,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治療費用,減輕家庭負擔,值得臨床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 周瀚,王玉銅,于文勝.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對比研究[J].濰坊醫(yī)學院學報,2017,39(06):440-442.
[2] 趙廣龍.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復發(fā)胃癌行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切除效果比較[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7,29(22):14-15+32.
[3] 葉春榮,付肖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胃癌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7,29(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