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上世紀80年代成立以來,釋意理論一度成為西方口譯界的主導理論,并對中國口譯的發(fā)展影響深遠。事實上,釋意理論不僅對口譯實踐意義重大,它與口譯教學也息息相關。釋意理論對初中級外語學習主體會有影響嗎?是怎樣的影響呢?筆者采用觀察法和訪談相結合的調(diào)查方法,得出結論,希望外語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能善于利用釋意學派中“忠實”概念和脫離語言外殼的三階段理論,揚長避短。
關鍵詞:外語學習主體 口譯教學 釋意理論 脫離語言外殼
釋意學派認為,語言有三個層次,語言、話語和篇章。其主要觀點為“翻譯即釋意”。具體來講,譯員理解、翻譯和表達的對象不是原語的語言形式,而是隱藏在原語背后的信息或者說話人的意愿。因此,與其說是翻譯原語,譯員的主要任務是脫離原語語言外殼,抓住講話人或者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信息,最后將這些信息以最恰當?shù)谋磉_方式傳遞給聽眾。
釋意理論雖然產(chǎn)生于會議口譯,但它對口譯教學同樣意義重大。外語學習主體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釋意理論的影響。那么它是如何影響不同水平的外語學習主體的呢,具體表現(xiàn)又是如何?因此,為了更好的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筆者向某高校15級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課堂觀察和課后小訪談相結合的形式的調(diào)查方法。目的則是為了從釋意學派理論的視角出發(fā),研究不同法語水平的學生,他們是如何在學習過程中處理口筆譯問題的,以期得到相關結論,更好的利用釋意理論為外語學習主體的口譯學習提供幫助。
一、“不忠的美人”
譯文的忠實度問題由來已久,且一直是中西翻譯界爭論不休的一個永恒議題。支謙倡導“因循本旨,不加文飾”,即要求譯文要做到百分百的還原。羅新璋先生認為“直譯此消彼長,難有定論”?!爸覍崱眴栴}在西方,確切指在法國,也有相似爭議。梅納日曾這樣評判道:“這些翻譯讓我想起我在圖爾十分喜愛的一個女人,她美麗卻不忠”。何謂“忠實”呢?從語義學層面來說,忠實即要求譯者把原作的內(nèi)容和意識完完整整且準確地表達出來,不能有任何的篡改、歪曲、遺漏閹割或增益。比如,原文是口語體,譯作就不能為書面體,原味的語言風格白話樸素,譯作也不能多加修飾。
二、脫離原語語言外殼的表達
(一)理論基礎
釋意學派認為語言有三個翻譯層次,分別是語言、話語和篇章。首先,“語言是根據(jù)一團體使用的詞匯和語法變化結合規(guī)則制定的言語成分總和。”也就是說,若沒有實際使用的土壤,語言只是單純的符號合集,不具備任何現(xiàn)實意義;其次,話語。話語是和語境緊密相連的,因為只有有了語境的支持,抽象的語言符號才形成話語;最后,篇章則是“譯者和文字或有聲語鏈的物質(zhì)間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也就是說,篇章釋意的形成,需要譯者或者聽者的認知參與?;诖耍屢鈱W派注重篇章的翻譯,強調(diào)語言符號背后意義的翻譯。
在理解的基礎上,釋意學派將翻譯表達分為三部分:語言的重新表達、合理分析和內(nèi)容正確、形式統(tǒng)一。它認為,在傳統(tǒng)的翻譯模式“理解——表達”之間,還有第三者的參與,即人的認知參與及交際行為。基于這一點,釋意理論又提出了經(jīng)典的翻譯程序三角模式:
通過這個三角模型,我們發(fā)現(xiàn)在“理解—表達”之間,還存在翻譯目的得以進行的關鍵階段—脫離原語語言外殼。由圖可知,沒有該步驟的參與,從語言一到語言二只是簡單的代碼轉換,而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翻譯。因此,表達同樣要圍繞意義展開,譯者的主要任務是使用符合聽眾習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傳達信息。
(二)學習者口譯過程中的脫離原語語言現(xiàn)象
調(diào)查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兩個目標班級的中法互譯方面。首先,法譯漢。筆者選取了一篇用詞簡單的法語笑話。學生不需要花很大精力去記憶邏輯順序,只需用通暢流利的中文重新復述即可。實驗過程中,幾乎所有學生均能理解并直呼“不好笑”,即他們接收這段信息,并將其在腦內(nèi)轉化成意識的過程中,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們自己翻譯時卻漏洞百出。學生們不約而同都忽略了語氣詞,在語句順序方面,也沒有處理中法文的差異,且大多用詞書面化。因此,盡管翻譯內(nèi)容基本與原文吻合,但實驗還是失敗了,學生只是純碎地進行代碼轉化,而沒有把握博君一笑的文體風格。
其次,漢譯法。漢譯法用詞更靈活也更復雜,筆者選擇從邏輯簡單,內(nèi)容熟悉的日常生活題材著手。整段內(nèi)容并沒有高級詞匯,難點主要集中在時間的記憶和部分名詞的表達上??僧攲W生口譯時,筆者發(fā)現(xiàn)問題較集中:過分強調(diào)名詞的記憶,忽略時間和連詞的表達。
三、結語
盡管釋意理論從發(fā)展之初到成熟之際,不斷遭受著質(zhì)疑與反問。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將口譯、教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一些觀點融會貫通,為我們開拓了不少研究的新角度,“釋意理論也是第一個將語言思維關系進行系統(tǒng)說明的口譯理論,并植根于語言與思維的假說中?!惫P者從“翻譯即釋意”及“脫離原語語言外殼”的釋意派兩大理論出發(fā),經(jīng)過實驗發(fā)現(xiàn),學生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口譯或筆譯訓練時,被原材料牽著鼻子走,亦或者深受本國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不自覺的將它們想當然的代入法文翻譯中,盡職盡責地打造“五官失調(diào)的美人”。由此可見,在口筆譯教學中,釋意理論的參與必不可少。翻譯當然不能不忠于原文,但是也不能“愚忠”,它真正需要的是在抓住隱藏于文字符號背后的信息后,利用一個能動而寬容的忠實,打造“不忠的美人”。
參考文獻:
[1]龔龍生.從釋意理論看口譯研究[J].中國外語,2008,(05).
[2]高斌.釋意理論的歷史性解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2).
[3]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隋榮誼.釋意理論[J].英語知識,2011,(02).
[5]王斌華.口譯即釋意——關于釋意理論及有關爭議的反思[J].外語研究,2008,(05).
(作者簡介:顏虞丹,助教,法語語言文學文學碩士,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法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